用活革命文物,在党的诞生地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沈嘉斌 李华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成立,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革命文物工作的顶层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据统计,全国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全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1600家。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这里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不胜枚举。作为上海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基因库,革命文物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红色文化载体,也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红色资源,为让革命文物更好融入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应重视其保护利用、创新活化与教育开发。

完善配套政策,

加大上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上海不断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展览水平和铸魂育人功能显著增强,革命文物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形成。

2021年,上海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确定共计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341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并颁布施行《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推动上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法治化、规范化。

2022年,上海全市17家红色场馆首次联合举办“光明摇篮 精神之源——迎二十大上海红色文物史料展”,通过101件(套)革命文物和史料的展示,讲述上海作为中国红色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丰富内涵。

2023年,上海发布国内首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白皮书——《上海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2018—2022年)》,系统梳理并回顾了五年来上海在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革命文物方面的做法及经验。同年7月,41家革命场馆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推动全市革命文物资源高效整合利用。

2024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12家革命场馆共同策划推出“光荣之城——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红色文物史料展”,汇集75组文物文献,系统呈现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光荣历史,引领观众感受党初创时期的艰苦卓绝和顽强奋斗。

如今,上海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主要有四个特点:保护级别全、分布区域广、时间跨度长、建筑类型多,呈现出革命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彰显了上海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党的诞生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的重要地位。在保护利用方面,一是保护成效显著,经评估,保存基本完好的革命文物占80%以上;二是多样化利用,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为革命场馆及主题展览;三是参观便捷,近60%的文物对外开放,达到较为成熟的展示功能,参观体验良好;四是宣教讲解多元,对90%的文物开展线上宣传,配备专、兼职宣教人员,体现了上海社会各界对于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守正创新,

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双向奔赴”

守护好革命文物,就是守护历史见证与精神之源。而运用好革命文物,才能激活广大市民心中的红色基因。目前,上海共有13个项目入选由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共同发布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和精品项目”,形成一系列可借鉴的经验做法,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与上海市“大思政课”整体建设融合发展。

一是“送课入校”:与学科育人的深度交融。在党的诞生地讲好“大思政课”,要推动革命文化和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度匹配学校德育教学需求。

以物载道,革命文物进课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即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的“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从全馆12.8万件(套)文物细致筛选,精选百件送入学校,结合各学段教育需求,拓展革命文物呈现形式。

以声传情,红色宣讲话初心。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黄浦区教育局、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教育指导中心打造“初心与传承”系列青少年思政课,联动“初心”小小讲解员社团,在学区内多所学校开展同龄宣讲,串联从博物馆中出发的“大思政课”路线。

二是“沉浸体验”:推进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在党的诞生地讲好“大思政课”,要链接革命文物资源与实践教学,实现价值引领与躬行践履的有机统一。

联动共建,促进学科建设。上海市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联合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大学等高校开发《“为国而歌”国歌展示馆里的思政课》,融合研学思政、音乐思政,引导青少年将红色信仰内化。

协同育人,赋能城市发展。复旦大学联合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开发《“人民城市建设寻访”新中国史专题实践课程》,通过现场教学,推进人民城市理念进入育人场景,带动铸魂育人工作与人民城市建设相融合。

三是“虚实融合”:提高网络空间育人能力。在党的诞生地讲好“大思政课”,要将革命文物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进行创新性展示,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

技术先行,构建数字场景。同济大学与遵义会议纪念馆共建《校馆耦合 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协同学校8个学院和研究中心,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介技术等协同促进革命文物、遗址虚拟场景建设及数字资源包开发。

文化铸魂,赓续精神血脉。上海市虹口区中共四大纪念馆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等传播手段,用沪语讲述100个红色故事,制作“力量之源·红色100”系列红色故事视频,推动更多观众做好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坚定传承者、生动诠释者和精彩讲述者。

靶向发力,

将革命文物更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上海既是国际化大都市,又是红色文化名城。要用好用活上海珍贵的革命文物资源,必须结合实际,面向未来,统筹协调,精准发力,让革命文物熠熠生辉,锻造出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固本铸魂。

一要找准革命文物叙事体系的出发点。坚持“小切口讲透大道理”的叙事机理,以“物”为叙事起点,运用剧本演绎、主题宣讲、学术研究等方式联结“物”与“人”,立体丰满地呈现革命故事。今年的春季开学日,上海市静安区将“开学第一课”搬入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以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二要找准馆校联动育人品牌的着力点。一方面,学校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挖校本红色资源,吸纳整合各类革命文物资源,形成具备校本特色的育人品牌。另一方面,场馆要坚持“迎进来”和“输出去”相融合,与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联动,使展示展览与“红色+文旅”同频共振。

三要找准创新革命文物IP的落脚点。立足青年视角,满足其文化兴趣,搭载AI智能创作,创设元宇宙等虚拟空间,开辟虚拟直播等形式,开发革命文物主题IP,形成走进历史、继承精神、活化资源的闭环,实现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向价值信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