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馆藏丰富,承载着海南的历史文脉与文化记忆,其选址东临南渡江,西接美舍河,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具有高温多雨、湿度大的特点,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85%。由于展览区域多为开放性环境,馆藏有机质文物富含害虫可利用的各类营养物质,而海南的气候又为害虫的滋生与繁衍提供了适宜条件,致使有机质文物极易遭受虫害侵袭。本文聚焦海南省博物馆近八年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基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策略,深入剖析常见害虫的种类、习性及其危害,并结合馆舍实际环境,全面阐述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热带地区博物馆藏品的长期安全保存提供科学指导。
常见害虫种类及习性
准确辨识馆藏文物害虫种类、掌握其生活习性,是精准开展虫害预防与控制的前提。依据害虫对文物的主要危害方式,可将常见害虫分为钻蛀型、侵蚀型和污损型三类。
钻蛀型害虫:此类害虫主要通过钻入文物内部蛀食、繁殖,危害从内向外蔓延,隐蔽性强,发现时往往已造成严重损害,常见害虫包括二突异翅长蠹、长角凿点天牛等。
二突异翅长蠹:属鞘翅目长蠹科异翅长蠹属,幼虫孵化3天后开始蛀木取食,先在木质部导管中取食,逐渐向外扩散,成虫傍晚至夜间活动,在表面形成直径约5mm的圆形蛀孔。该虫耐高温和干旱,食性杂、寄主广泛,成虫和幼虫均可取食活体或干枯的树木、木材、竹材及其制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典型的钻蛀型害虫。
长角凿点天牛:属天牛科天牛亚科凿点天牛属,又称长角栎天牛、家天牛。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30~46mm;成虫体长14~28mm,体棕色至红棕色,鞘翅表面有大而显著的刻点。其幼虫主要蛀食木质文物内部,破坏木材结构。
侵蚀型害虫:此类害虫从文物边缘蚕食,危害由外向内发展,造成文物不规则缺损,常见害虫包括书虱、衣蛾、衣鱼、白蚁等。
嗜卷书虱:属啮目虱啮科,又名书虱、书蠹、米虱,体长椭圆形,黄白色或黄褐色,半透明,头部约占体长1/4。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喜潮湿黑暗环境,对纸质文物危害严重,幼虫和成虫均通过啃食造成不规则缺损。
衣蛾:属鳞翅目谷蛾科,体大如蚊,长约10mm,黄白色,前翅梭形无斑点,分布广泛。成虫不取食,危害主要来自幼虫,幼虫喜黑暗环境,以羊毛、真丝等含角质蛋白的材料为食,也可取食面粉等,对皮毛、丝棉毛类纺织品及动物标本危害较大。
衣鱼:属缨尾目衣鱼科,又名壁鱼、蠹鱼,体长约10mm,外被银灰色细鳞,头小、触角细长,畏光昼伏夜出,分布广泛,喜黑暗潮湿环境,耐饥力强。食性杂,以书籍、纸张、糨糊、胶质、棉布、动物皮毛等为食,幼虫与成虫食性相似,对含糖丰富的食物更敏感。
白蚁:属蜚蠊目等翅下目,体形较小,因体色灰白得名,为多形态社会性昆虫,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潮湿、隐蔽环境,具有群栖性和巢居性。食物以植物和木材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在海南气候条件下能繁殖迅速,对木质文物、建筑结构中的木质部分危害极大,蛀蚀后会破坏木材内部结构,导致文物损坏或建筑坍塌。
污损型害虫
此类害虫主要通过排泄粪便、分泌腹腺液、携带污染物等方式,对文物造成腐蚀、颜色污染、粘连等损害,最常见的为蟑螂。
美洲大蠊:属蜚蠊目蜚蠊科,背部扁平,身体多节,喜暗怕光、昼伏夜出,多栖息于室内缝隙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杂食性,以食物残渣、棉毛制品、皮革、纸张等为食,甚至啃食腐败有机物。繁殖力强,其成虫和幼虫能分泌“聚集信息素”(随粪便排出),粪便会形成棕褐色斑点,污染文物并留下恶臭,对文物的污染性损害极大。
害虫危害
博物馆有害生物的危害多为复合型,非单一虫类作用,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直接损害文物本体,如二突异翅长蠹、长角凿点天牛主要危害展厅内外辅助木质展品及木质装饰材料,造成材质中空、掉粉、虫洞,影响美观和展示效果,还会危害纺织品类文物,导致织物出现孔洞;书虱、衣蛾、衣鱼主要危害纺织品、书画类文物,导致文字模糊、纸张破碎、局部出现虫卵或蛀蚀,珍贵文物可能面临无法修复的风险。
间接引发二次损害,如害虫的排泄物、尸体及活动产生的碎屑会污染藏品保存环境,为霉菌滋生创造条件,导致纺织品、书画、木质等有机质文物出现大量霉斑,霉菌进一步加速藏品老化和损坏。另外这类害虫的幼虫还会吸引泥蜂、蜾蠃等蜂类前来筑巢,蜂类的大量活动也会给观众带来一定恐慌。
不可逆性损害,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损难以弥补,害虫危害会直接导致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丢失,削弱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综合防治措施
基于IPM(害虫综合治理)策略,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结合海南省博物馆实际,从馆藏环境、有效生物防治和文物预防三个维度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控制
优化馆藏环境,抑制害虫生长繁殖,减少虫源入侵。一是温湿度调控:将库房和展厅温度控制在18~25℃,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具体措施在展厅的进出口增设透明防潮帘;及时更新升级展柜以增强气密性或采取新型环保密封胶条加强对展柜内外空气的隔绝;放置干燥剂辅助调节展柜内相对湿度,同时做好柜内外温湿度监测等。二是清洁与密闭管理:保持馆内清洁,定期清除杂物、灰尘和食物残渣,减少害虫栖息和食物来源;保证库房通风良好,同时对门窗、墙壁缝隙进行密封处理,阻止害虫进入;临时展厅布展时选用环保材料,现场卫生要及时做好,对装饰材料、房屋缝隙做好清洁。三是优化博物馆选址:新建博物馆应尽量远离人口稠密区域;建筑施工前对地基及土壤进行灭虫处理等;新建馆舍要定期进行白蚁预防处理等。
有效生物防治
根据防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素防治害虫,具有安全、无残留的优势。例如,阻隔与分离的方式对于易受虫害的皮革、纺织品、纸质文物比较适用,经灭菌除虫后,放入密封袋、密封箱等容器中保存,或采用特制防虫展柜,阻隔害虫与文物接触。去氧充氮法消杀是使用氮气将气密空间内原有的空气置换出去,隔绝虫源、霉源赖以生存的氧源,达到虫霉防治的目的。这是博物馆常用的消杀方式,对于征集的文物或是撤展文物入库前都是必要的操作步骤。此外一些耐温展品可使用恒温烘烤或冷冻的方式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在虫害严重时使用化学制剂进行消杀。药剂必须选择高效、低毒、对文物无害的,对人体副作用小的。常用方法为烟雾熏杀、喷雾机雾化消杀、灌注药剂消杀以及投放驱避剂。
烟雾熏杀:将有效杀虫成分弥散在展厅内,烟雾微粒可附着在害虫体表,也可通过呼吸摄入,药物进入虫体内破坏正常的代谢机制从而使其死亡。烟雾熏杀有2种方式,一是在密闭展厅内点燃发烟杀虫烟剂,常用烟雾剂为5%高效氯氰菊酯及3%胺菊酯烟雾剂;二是使用小型便携弥雾机将专用的烟剂药液释放在密闭展厅内,使用的药液一般是1%氯氰菊酯热雾剂。
喷雾机雾化消杀:使用低容量电动喷雾剂将药液以气溶胶的形式弥散在空气中,提高有效成分在空气中的浓度和停留时间,杀虫作用方式与烟剂类似。常用药剂为10%氯菊酯及0.5%Es-生物烯丙菊酯乳油。
灌注药剂消杀:灌注粉糊状复合药剂,使药物渗到木质部分,蛀虫啃食摄入虫体或是接触到虫体会导致其中毒而亡。
投放驱避剂:在文物藏室或展柜放置樟脑、花椒等天然驱虫物质,利用其强烈气味驱离害虫。
博物馆展厅的基本特点为空间高、面积大,联合使用消杀方式可强化消杀效果。喷雾机雾化消杀和烟雾熏杀结合,可使实验试虫死亡率高达95%。使用时要尽量保障空间密闭,用药后至少密闭6个小时,最好密闭过夜。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烟雾熏杀时,烟剂的发烟量较大,弥散性强,要提前关闭烟感警示器。而对于蛀干害虫较为有效防治方法是灌注药剂,因为蛀干害虫一般都有很强的耐药性,在施药后观察地面落粉情况,局部未清除的蛀虫要适时补施药剂。
文物预防
新征集文物或馆舍新启用的橱、匣等入馆前,需进行灭虫处理,如拍打振动检查活虫或虫尸等;若发现虫蛀痕迹,需进行消杀处理后与现有文物隔离存放,确认无虫害后再入库;馆内有机质辅助展品尽量选用抗虫或者防虫处理过的展品等,杜绝有害生物的危害。根据虫害发生规律,建立定期检查制度,邀请专家巡查展厅周边虫害状况以及藏品是否有虫孔、漏粉等虫害迹象;建立虫害防治档案,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规律,优化防治策略。
海南省博物馆藏品的虫害防治结合了高温高湿的地域特点,在以后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应坚持科学防治,持续探索适应热带环境的防治新技术,不断优化防治措施或研发新型消杀药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在加强管理方面,优化网格化管理措施,加强对展厅工作人员文物预防性保护知识的培训,提升早发现早预防的效率,有效降低害虫对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安全,使其长久传承历史文化。 (作者单位:海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