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灵山县萍塘村依托革命遗址资源,通过升级打造萍塘革命史馆,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红色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遗产基底:红色资源与古村价值的双重禀赋
萍塘村坐拥多重文化身份:中国传统村落、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亦是钦州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邓业懋、邓传孔等进步青年在此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与史实资料。村内保存的邓冠山祠等建筑曾作为革命秘密根据地,成为红色记忆的物质载体。
2021年,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牵头,投入资金对革命遗址进行系统性修缮,建成萍塘革命史馆。馆内整合“百年光辉”“烽火萍塘”等5个主题展厅及红色讲堂等功能区,系统展示抗日战争与解放斗争时期的历史。
实践路径:从文物保护到价值转化的系统举措
保护性修缮与活态展示相结合。在革命史馆建设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邓冠山祠等革命旧址进行本体修缮,拆除周边违章建筑,整治环境风貌;复原“仙山乡小学”秘密根据地场景,通过文物陈列、雕塑还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增强历史场景的沉浸感。同时,收集整理革命文物300余件,包括书信、武器、生活用具等,形成“时光物件”展厅,让静态文物成为鲜活教材。
多方联动构建协同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每周专项调度建设进度;组建史料挖掘专班,通过文献考证(查阅县志、党史资料)与民间走访(访谈亲历者后代)双线印证,确保史实准确性。联动县政协、乡村振兴办解决经费问题,联合供电部门完成线路改造,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村民参与”的共建模式。
以革命史馆为核心,串联萍塘古村传统建筑、田园景观,打造“红色旅游+观光农业”线路。开展“红歌快闪”“党史微党课”等体验活动,培育专业讲解员队伍(现有5名兼职讲解员),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2000批次。同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实现“参观人数→旅游收入→村民增收”的正向循环。
成效与启示:红色遗产的多维价值释放
社会效益显著。革命史馆成为钦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累计接待访客57.77万人次,单日最高达2000人。萍塘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获评“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红色文化传播与基层党建形成良性互动。
实践经验总结。一是规划先行。将文物保护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明确“保护—展示—利用”的递进路径,避免开发性破坏。二是业态融合。通过“文物+旅游+农业”的跨界融合,让不可移动文物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生产力。三是群众参与。村民通过参与经营、维护环境等方式共享发展成果,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