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苏省美术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唐坤

美术馆作为艺术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对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美学鉴赏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公共美术馆典藏职能主要是征集收藏名作佳品,作品所具备的属性包括对艺术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抑或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等;其次是对已有的藏品进行学术研究,包括绘画创作技法的创新以及创作背景的深度挖掘;再者是通过“典藏活化”的方式举办美术展览,展览的主题常见的有单一艺术家的系列展、某一艺术流派的学术展、某一主题的常设展等。

在藏品多次的外借展出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人意识到对藏品保护的重要性。江苏省美术馆在2024年8月举办的一场名为“启迪——历届全国美展江苏画家入选暨获奖作品展”,部分展品选自该馆典藏作品,在为期一个月的展出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长江大桥》部分细节放大后发现油画画面中有两处环形裂纹,画面左下角出现长条状水侵蚀;《童年的记忆》作品表面有部分颜料层脱落;《大路旁》作品表面多处出现了隐裂纹……就现有的藏品状态而言,绝大部分藏品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颜料层脱落或是大部分画作的受潮霉变,而对于极少部分已经发现坏损的藏品,建立预防保护与修复机制的必要性就显得迫在眉睫。

直至目前,江苏省美术馆现藏的油画作品还未出现在保存或展示过程中被损坏的情况,但为防患于未然,藏馆仍建立了相关的藏品油画修复机制。对于油画的专业修复,按照油画材质可以分为纸本油画和画布油画。在2022年3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研讨会上,江苏省美术馆油画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分享了馆藏布面油画《秋韵》的修复历程。《秋韵》作品基底层部分脱落,导致颜料层部分缺失。修复过程为首先将画布与内框分离,对作品背面用吸尘器与鬃毛笔清理画面灰尘,用湿毛巾及熨斗将四周折边处熨平,对画边做贴面保护,清除画布背面折边处的尘垢;其次对缺损的颜料层加以填补、修饰,填补材料选择Flugger精细填充膏,填补范围仅在缺失处,不能多出或覆盖原作颜料层,并且按原画作周边笔触塑造肌理,待补料干燥后用湿润棉花棒对多余补料进行清洗;最后,由于该幅油画采用了直接画法创作,需要补色区域在画面分散较多,因此选择补笔光油对所需区域进行涂刷,涂刷过程中需要沥干笔刷上多余的补笔光油,薄薄地涂刷,待光油干燥12小时后,用水彩颜料进行第一遍全色,在水彩颜料干燥后再用修复颜料做一遍修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部分文博场馆已经开始自行设置藏品保护或修复的专职部门。江苏省美术馆于2021年增设了艺术品保护与研究实验室,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水印版画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共同研发保护装置,申报相关专利。其中“轻便型博物馆级恒温恒湿除菌艺术品保存装备”项目入选 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该装备主要结构由该馆自行设计,自带空调和温湿片来调节箱内的温湿度,主要运送易折叠和小尺寸的美术作品。

轻便化、单元化、模组化的设计方式,解决了诸多美术馆、艺术机构在建设恒温恒湿画库中的痛点。大多数老旧美术馆,甚至新建美术馆由于资金、空间、技术等多样问题很难建设专业的艺术品库房,对艺术品的运输和保存长期以来都是较大的难题。设备轻便化解决了小批量艺术品收藏的难题;设备单元化可以根据艺术品数量逐渐增补设备,避免了空间浪费和一次性大批量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模组化可以迅速解决很多美术馆中无专业画库的诸多艺术品和文献的保存难题。

不断加大典藏库房藏品的活化利用,加强运输、保护和在异地展览途中的安全保护是未来藏品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艺术品专用运输车辆的稀有和没有完善的艺术品目的地暂存保管机制,影响了诸多美术馆之间的艺术作品交流。艺术家不敢将作品随意交给美术馆展出,美术馆保存作品更是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术馆、艺术机构的展览质量和艺术作品的丰富度,无法吸引观众前来观展,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艺术品消费更无从谈起。对轻便型艺术品保存设备的研发,将妥善解决艺术品的运输、暂存以及长期的保护问题,从而加大各美术馆、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

对于已经出现损坏的作品,大部分美术馆会移交给具有修复资质的第三方,但随着近几年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部分博物馆已具备自主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的条件。例如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文物修复实验室,结合了多种高精尖设备和仪器,各门类具备修复资格的工程师共同开展工作,整个修复室以全景姿态展现给观众,形成了一个日常文物修复工作动态的展陈空间。又如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主要以油画作品修复为主,除了纸张,颜料,扫描仪和修复工具以外,还配备具有专业修复资质的修复师。

随着新美术馆学概念的不断深入,在科学技术的快速更迭下,传统公共美术馆的典藏职能也将随之改变。美术馆画库将会因建筑科学的发展,为藏品提供更加适宜的保护环境,对于不慎破损的藏品,也会因材料科学的发展进行修复。在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视野下,将会涌现出更多的“馆校企联合”模式,即高校不断为博物馆、美术馆培养藏品保护与修复的专业人才,例如修复师、残损分析师、新材料研发技术员等。未来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契合度也将会更加紧密,部分企业也会根据高校的科研成果量产出修复或保护的产品以供博物馆进行试用,通过不断的反馈与实践,再量产出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

我们曾以为,典藏只是静静地“藏”,如今才懂得,它更需要被科学地“养”、被智慧地“用”、被尊严地“修”。守护不是保守,修复亦非缝补,而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创造。从《秋韵》的笔触补缺,到“轻便型保存装备”的模块迭代,再到馆校企携手铺就的人才长坡,江苏省美术馆还要继续循着“预防—保护—修复—活化”的轨迹,做好藏品保护修复工作,让经典在每一次凝视中历久弥新,在每一次呼吸中与时代同频。

(作者单位:江苏省美术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2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