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 深耕 弘扬
——西柏坡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卢润彩 王玉

西柏坡作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留下了厚重的革命历史和珍贵的革命文物。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聚力革命遗址保护、深耕革命历史研究、创新传播形式,为传承红色基因发挥重要作用。

筑基:聚焦革命文物,

筑牢传承之基

党在西柏坡时期的一系列伟大革命实践,产生的重要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是西柏坡纪念馆的立馆之本和核心载体。纪念馆高度聚焦革命文物,从革命遗址复原、文物征集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着手,筑牢红色传承之基。

第一,聚力革命遗址恢复保护。保护是传承的基石,历史是现实的根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驻扎在西柏坡,中央军委、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等众多部委分布在以西柏坡为中心的数十个村庄。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各部委高效落实,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柏坡纪念馆依托厚重的革命历史,聚焦革命遗址连片保护,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核心,逐步恢复中央各部委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展示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旧居及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真实再现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办公生活的原貌。近年来,陆续恢复了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旧址等革命遗址15处,全面系统再现了中共中央及各部委机关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历史贡献。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革命遗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形成呼应,充分发挥了“生动教材”的属性,有效凝聚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和时代价值。

第二,全馆联动开展文物征集。征集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西柏坡纪念馆树立全馆职工皆是文物征集员的理念,每一位职工都担负着搜集文物线索的责任,形成文物征集合力,同时通过线上发布征集公告、线下实地走访相结合,不断扩大文物征集范围。在征集类别上,不仅征集有形的革命历史见证物,同时注重对历史照片、文献档案、口述历史的征集。如通过走访革命后代,征集到全国土地会议高清照片、反映解放区土改支前等文献史料千余页,成为研究西柏坡历史的厚重积淀;在时间维度上,不仅征集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加大征集抗战时期革命文物力度,保证了革命文物作为党史学习教育载体的内在延展性。

第三,坚守安全底线,做好文物保护。文物工作始终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筑牢守护馆藏文物根基。首先,长期坚持对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保护性修缮,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原貌。其次,将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修复相结合,形成常态化文物巡查制度,确保文物安全。同时,及时对状态不佳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2021年,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馆藏油画《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修复项目。该油画是画家吴冠中先生1972年的作品,真实再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全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文化价值,科学合理的保护性修复使这幅珍贵作品持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深耕:立足丰厚红色资源,

推出系统研究成果

文物和史料是研究与传承历史最生动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西柏坡纪念馆深耕革命文物和史料研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研究成果,策划推出多个专题展览,起到以史明理、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注重文献档案研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电报、文件、书信等文献档案,是研究西柏坡历史最基础、最直接的素材。以此为切入点,编辑出版《西柏坡纪事》《西柏坡档案》《西柏坡电报故事》《西柏坡100封珍藏书信背后的故事》等著作,全面梳理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集档案的严谨、故事的生动于一体,为宣传西柏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抢救性开展口述史研究。口述历史通过访谈记录和对历史记忆的抢救性记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细节。长期开展走访,分派人员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历史见证人家中,寻访第一手鲜活资料,记录他们当年在西柏坡工作、学习、生活的故事,出版《西柏坡口述历史》《西柏坡记忆》系列书籍十余册400万余字,这些研究成果对文献史料形成细节补充,让西柏坡历史更加生动鲜活。

三是开展重大历史事件专题研究。西柏坡时期,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不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别开展专题研究,相继出版《七届二中全会实录》《全国土地会议实录》等书籍,系统收录了会议概述、会议日志、会议文献以及当事人的回忆等,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全景式呈现了两个重要会议的整体面貌,彰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是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文化的载体。党在西柏坡时期的伟大革命实践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革命文物。以文物为载体和切入点,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先后出版《西柏坡文物》三卷本、《守护丹青中的历史记忆——吴冠中油画保护修复研究》等书籍,以文物研究的角度再现客观历史,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见证历史、以史为鉴、启迪后人的重要作用。

五是打造多元一体展览体系。展览是研究成果的凝练和升华。立足基本陈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推出多元专题展览,初步形成以基本陈列为核心,以“进京赶考”“从延安到西柏坡”“西柏坡时期法治建设”“漫画中的西柏坡”等多个相关专题展为辅的多元一体展览体系,构建解读西柏坡历史、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研究阐释平台。同时,以展览为桥梁,不断扩大联展、巡展、交流办展范围,把西柏坡的故事讲给世界。

弘扬:探索多元创新,

发挥文物育人功能

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是革命历史类纪念馆文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柏坡纪念馆积极探索,将文物工作与纪念馆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多元创新,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更好发挥育人作用。

首先,与思政课融合,发挥咨政育人作用。发起成立京津冀馆校合作“大思政课”联盟,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充分利用各自革命文物、红色资源,注重在学术研究、藏品保护利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信息互动、合作交流,形成西柏坡精神研究、阐释、宣传合力,实现多方共赢。西柏坡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共建的“依托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的革命文物主题思政创新发展路径”入选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

其次,与宣教创新融合,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创新宣教形式,才能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创建宣讲品牌“圣地百灵”,深入机关、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打通公众了解红色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创新微课堂,打造系列微党课,“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新中国的试验田”等先后到省内外20余所高校宣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争当国家安全小卫士”专题班会,走进几十所中小学;宣讲上云端,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卫视合作打造舞台宣讲节目,拍摄大型纪录片《西柏坡精神》,使西柏坡文物故事、西柏坡精神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传播。

最后,与文创研发融合,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红色文创拓展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式。西柏坡纪念馆结合馆藏文物,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西柏坡特色的文创产品,形成雕塑类、书籍类、文化用品类、生活用品类四个体系百余种文创产品。近期推出的“油画中的西柏坡”“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文创丝巾、纪念币、冰箱贴、文具套盒等文创产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西柏坡纪念馆持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其价值导向、提供丰厚精神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西柏坡管理局局长、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西柏坡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7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