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守护实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扎实举措应对暑期“大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竞希

重庆,这座盛夏里的“火炉”城市,每到暑期,节节攀升的温度及市内外游客的热情,都是对全市各文旅窗口接待能力的“大考”。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简称“三峡博物馆”)作为重庆的文化地标,以一系列扎实举措交出了亮眼答卷。

暑期“文博热”:高人气背后的观众画像

6月初至8月初,三峡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4万人次,8月3日(周日)创下20716人的单日客流峰值。除主馆外,下辖的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渝中区)、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涪陵区)、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南岸区)均全力投入服务。其中,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凭借“水下碑林”的独特景观,成为主馆外接待游客最多的场所。

暑期至今,10—19岁青少年是“博物馆热”的主力军,占比23.32%,超过19万人次。他们对互动性、沉浸式展览兴趣浓厚,如暑期大展“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与传统同行——张大千书画艺术展”“双城芳华——新时代成渝地区基建考古成果展”“锦绣巴蜀——第二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以及重庆宋庆龄纪念馆特展“追梦中华・侨光物证——近代旅俄华侨文物展”,均以新颖形式吸引了青少年目光。亲子家庭也是重要群体,馆内儿童专属讲解音频、互动体验区等设施,满足了家庭共同参与的需求,让孩子在游玩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此外,外地游客占比高达80.45%,超过68万人次,印证了三峡博物馆作为重庆“热门打卡地”的吸引力。

从参观到参与:博物馆里的小课堂

暑期至今,三峡博物馆共开展社会教育活动81场次,惠及逾12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比41.89%,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

“文物魔法师”“神瞳寻宝”研学活动和“三峡传习工坊”体验活动成为热门。钱币修复、“文物”DIY、活字印刷、瓷器纹饰涂色、车马出行立体拼图等互动项目,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我在保盟工作”与主馆“职业体验研学”活动颇具创新,为中学生提供展区巡查员、前台接待员、问卷调查员、博物馆短视频制作等实践岗位,既契合社会实践需求,又让他们在体验中熟悉博物馆工作流程、提升综合能力。

高温里的“清凉”服务:

从入馆到参观的舒适保障

6月以来,重庆气象部门多次发布高温红、橙色预警。此时,清凉的博物馆成了游客首选。三峡博物馆聚焦游客健康与体验,推出系列夏季关怀措施。

其一,延时开放,贴心守候。暑期,三峡博物馆人流高峰逐渐攀升,接待量濒临上限。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展热情,在7月15日至8月31日期间,三峡博物馆每日的闭馆时间从17:00延长至18:00。这一举措,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更充裕的观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对博物馆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带来新挑战。从安全保障到讲解接待、从展厅服务到后勤供给,博物馆人用实际行动诉说责任与坚守。

其二,防暑前奏,清凉入馆。三峡博物馆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观众可通过官方小程序完成个人、家庭及团队预约,查看实时预约人数,自主选择人流较少的时段观展。此外,博物馆入口处的隔热防晒遮阳棚与喷雾降温装置还能有效降低局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为排队游客营造清凉的等候环境。

其三,恒温空间,舒适观展。在观众服务方面,三峡博物馆加强了馆内空调系统维护,确保各展厅、休息区温度维持在24—26℃舒适区间,优化通风设置,保持空气清新凉爽。另一方面,夜间空调停运后,展柜温度骤升成为威胁文物安全的“隐形杀手”。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7月20日,博物馆多部门协同攻关,成功调试完成夜间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运行后展柜夜间温度稳定控制在22—24℃,单柜波动不超过±2℃,为文物的长期稳定保存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四,后勤强化,保障无忧。增配8名安保人员,巡逻频次加密至每半小时1次,结合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完善“人防+技防”模式。在展厅及休息区,提供净化制冷直饮水与一次性水杯,日均消耗净化水超1吨。同时,三峡博物馆新增100个座椅,休息区总容量突破500座,缓解休息难题。在极端天气下,药品必不可少,服务台及展厅入口配备急救小药箱,工作人员定期补充。

其五,服务升级,专业全程。暑期,前台电话成了“热线”,工作人员累计接听2.4万次,并提供轮椅、婴儿车租借服务。面对纷繁的基础服务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耐心地做好讲解预约、疑难解答等工作。讲解人员、讲解志愿者也始终坚守岗位、全力以赴。主馆19名专职讲解员完成了2296场讲解,日均25场;50名志愿者讲解172场。生动的讲解让观众深入了解重庆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为旅行增添文化厚度。

不止于“温度”,更有“深度”

博物馆作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已逐渐成为公众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热”不仅是“打卡旅游”,更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追求。

一是精心打造暑期特色临展。暑期,三峡博物馆四大特色展览从不同维度构建文化体验网络:“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沉浸式展陈通过复原场景、动态数字投影,梳理中国石窟寺艺术演变,呈现佛教造像“中国化”脉络;“与传统同行——张大千书画艺术展”精选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山水花鸟佳作,辅以手稿与影像,还原其艺术探索之路;“双城芳华——新时代成渝地区基建考古成果展”通过基建中发掘的汉墓文物、唐宋遗址等,搭配影像与数字模型,诠释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共生关系;“锦绣巴蜀——第二届川渝民间工艺双创精品展”汇集剪纸、蜀绣、漆器等民间工艺,既有传统经典,也有现代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二是创新活化文物IP。如今,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三峡博物馆暑期重点推出的“MASK熙载”系列积木人偶,以馆藏《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为灵感,将古画人物与场景转化为可动积木。为了让观众生动体验文创的魅力,文创馆入口还设置了沉浸式“快闪”店,通过播放方言动画与互动拼搭等手段,既活化文物IP,又为观众提供了兼具文化内涵与趣味性的体验。此外,内涵丰富的主题雪糕、超轻遮阳伞、展览主题驱蚊贴等“清凉文创”,在夏日为观众送上实用与文化兼具的礼品。

三是线上渠道整合拓展。三峡博物馆整合全平台运营,优化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与微店、淘宝等销售渠道,实现线上销售额跃升。其中淘宝平台同比增长超120%,微店增长超30%。以文化消费为纽带,将博物馆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延伸至线上场景,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传播半径。

由第三方提供的观众调查数据显示,在考察了三峡博物馆的婴幼儿服务、无障碍设施设置、博物馆自媒体服务内容、讲解预约、互动体验、导览标识设置、体感温度、游客休息设施等全面的指标体系后,观众综合满意度为92.68%,观众的电话咨询响应率为100%。可以说,三峡博物馆的综合举措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肯定。

这个夏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用延长开放的灯光照亮了更多游客探索重庆历史文化的路,用丰富的展览、沉浸式的教育活动、生动的讲解等服务,让“博物馆里的暑假”成为无数观众的珍贵记忆。未来,三峡博物馆还将让短期的“应急智慧”沉淀为长期运营的“常态内功”,持续为公众递出更具温度、更有深度的文化答卷。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2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