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分别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正式亮相。7月中旬,在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相继开展。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首次以同一主题、同一叙事、同一节奏,把分散在库房与旧址中的千余件革命文物汇聚成一条奔腾的红色河流,让观众循着“山河”意象,从1937年卢沟桥烽火到1945年太行胜利号角,感受今日携手守护和平的力量。
从“分散作战”到“跨域协同”
长期以来,晋、冀、鲁、豫四省革命文物星罗棋布,却因行政区划、收藏研究、展示主题所限,各自体现着不同区域抗战特色主题。这种“单打独斗”的展览,难以呈现华北敌后抗战的全貌。2023年,山西省文物局发出联展倡议,河北、山东、河南各省文物局立即响应,四省文物局、博物院(馆)、党史及宣传部门迅速组建策展专班,多次组织联席会议、数易其稿,最终形成抗战主题联合策划、共享文物清单、共享文物数字资源、四省联合宣传等机制,打通跨省合作策展“最后一公里”。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使得四省联合策展成为区域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的破冰之举,也是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全国一盘棋”的生动样本。
“山河”意象:从宏大叙事到情感共鸣
展览主标题“山河永固”,寓意国家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期盼。“山河”不仅与晋冀鲁豫四省的地理形胜、行政区划吻合,也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地理范围相契合,更加形象地表达了根据地抗日军民“山河不屈”的斗争精神。展览以“山河”为总意象,层层递进,回答了“山河何以破碎、山河如何重整、山河何以永固”的时代之问。
展览全景叙事以山西主展区五大部分为核心。第一部分“山河染血: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核心引领作用;第二部分“山河不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展现八路军第129师挺进太行山区,创建和发展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第三部分“山河重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重点展现晋冀鲁豫军民克服困难、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呈现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蓬勃发展的面貌;第四部分“山河同辉: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展现晋冀鲁豫军民积极反攻,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为抗战胜利奏响凯歌;第五部分“山河铭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总结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成就,以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核心框架之下,各省根据各自抗日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所拥有的地域特色进行框架调整和内容阐述。
整个展览通过文物印证史实。文件、手稿、武器、军装等文物,以及老照片等多种媒介,全面反映八路军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开展了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根据地建设。展览通过战地老照片、根据地部队教材、部队花名册、出差报销表、伙食费等文档资料,以及合作社和群英会相关实物,展现普通战士和人民群众文化、生产、生活,生动体现了战场之外的生活细节,让观众更多地了解这场“人民战争”和这支人民军队。
在展陈手法上,策展团队坚持“实物+文献+场景+多媒体”的复合语法,即原件保证真实,仿制品补足缺环,场景复原营造氛围,数字交互延伸时空。在百团大战“半景油画+数字特效”前,观众可以感受渲染式“铁路爆破”的战场硝烟;八路军129师运动会的老照片中,战士们在黄土地上拔河、跳远,笑声仿佛穿越时空回响在耳边。
四省文物矩阵,凸显晋地抗战锋芒
展览创新性整合了晋冀鲁豫四省抗战革命文物资源,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证据链及文物数据链。四省共遴选革命文物1000余件(套),另以仿制品528件(套)补阙。其中,山西展区精选的365件(套)原件文物深度链接抗战史实。这些文物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成为可触、可感、可对话的历史实证,让山西在跨省矩阵中亮出担当,也让观众听见太行深处的抗战回声。在山西展区中,有几件具有代表性、首次展出的珍贵文物,它们不仅是山西抗战的核心物证,更从多个维度照亮那段不屈的历史。
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铜铸印记:牺盟会会徽(图一)
1936年9月18日在太原成立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是山西地方国民党政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立、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1937年9月27日至30日,牺盟会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山西国民师范大礼堂召开。参会代表300余人,均佩戴牺盟会会徽。会徽以天蓝色的地球图案为背景,中间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上方写有“牺牲救国”四个大字。地图大部分为绿色,东北三省用红色表示,小小的徽章表达了山西的爱国志士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激励各界爱国人士奔赴抗日战场。
相持阶段的反诱降号角:《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关于坚持山西抗战克服危险倾向的宣言》(图二)
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重新调整侵华策略,对国民党政府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暂缓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英国和美国等也劝说国民党政府“妥协”,妄图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对日妥协,拆散德日同盟。之后,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该宣言为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在此关键时刻发布,号召全体山西民众“为坚持山西抗战,克服危险倾向而奋斗到底”。
平型关大捷的实物见证(图三)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为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作战,阻滞日军的攻势,在山西境内平型关附近,对企图南下夺取太原的日军精锐第5师第21旅一部发起山地伏击战。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击了侵华日军的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平型关战役游击队员使用的木质地雷箱、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战士缴获的日军子弹箱、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穿的草鞋、平型关战役缴获的日军钢盔,共同凝铸了平型关大捷的光辉瞬间。
巩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金融举措:冀南银行贷款保证书及契约(图四)
1939年10月15日在山西黎城成立的冀南银行,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经济而建立的金融机构,对保障根据地经济建设、党政军各级机关财政物资供给、强化对敌经济斗争、改善商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冀南银行贷款保证书及契约”右侧一栏为固隆合作社指导员闫敬恒向冀南银行订的还款保证书,左侧一栏内容为固隆合作社向冀南银行贷款一万五千元本币所立的契约。契约上的签名与印章,把农民、银行、军队拧成同一根“经济绳索”。它既是对敌斗争的金融利刃,也是人民战争的底气所在。
太行敌后火力逆袭的硬核实证:五〇迫击炮弹(图五)
五〇迫击炮弹,也称五〇小炮、掷弹筒,是日军在作战中发明的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方便灵活、适用于山地作战的小炮,因其弹径为50毫米,故称“五〇小炮”。1939年夏,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由榆社韩庄迁往地形隐蔽的黎城县西北的黄崖洞,厂址建在黄崖洞南名为“水窑”的峪里,故名“水窑兵工厂”,是我军的大型兵工厂。1940年8月1日试制成功8式79步枪。1941年初,黄崖洞兵工厂成功试制两门五〇小炮,随后投入生产。1941年下半年起,黄崖洞兵工厂重点转向制造战场急需的五〇小炮、五〇弹和八二迫击炮等,成为八路军的炮弹生产工厂。到1941年11月,黄崖洞兵工厂共制造五〇小炮800余门,炮弹2万余发。这批武器运往前线后,被装备到连排,使八路军具备能与日军抗衡的近距离支援火力,多次在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省联动,共创红色传播新模式
四省联合共同打造面向全民的红色教育平台。一是构建多渠道宣传矩阵,四省同步在电视、报纸、杂志推出跨省联动专题报道,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展览信息,实现广泛覆盖,引发持续关注;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呈现,线下实体展于四省核心场馆同步开幕,线上则共建高清3D数字展馆,并联合举办跨省直播接力、讲解员大赛等活动,让无法到场的观众随时实现沉浸式观展;三是深化社会合作,四省联合启动覆盖城乡、学校、社区、党政机关、军营、企业的系列巡展,开展研学实践,组织红色课堂,把展览转化为“移动思政课”,让红色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贯穿社会各层。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以创新的区域协同、全景叙事与沉浸体验,为新时代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晋冀鲁豫样板”。这场跨区域、跨学科、跨媒介的文物联展,把分散的革命记忆汇成奔涌长河,让观众共同回望浴火重生的集体史诗。 (作者单位: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