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沂蒙精神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基本以省为范围的敌后根据地,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正依托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内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革命文物工作新格局。
筑牢革命文物保护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多措并举不断筑牢革命文物保护根基。作为革命老区,山东革命文化波澜壮阔,革命文物数量众多且集中连片分布,涵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等6大片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王尽美故居、沂蒙革命纪念馆、冀鲁豫革命纪念馆等一批近现代重要史迹和纪念场馆,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2021年1月1日,《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施行以来,山东已连续5年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推出主题活动6900余项,成功打造这一特色文化品牌。
2024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的《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是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正式批复的第一部片区规划。《规划》提出,以山东片区范围内反映山东抗日根据地主题的48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及可移动革命文物为主体,作出系统谋划和科学安排。同年6月,作为国家文物局指定省份,山东在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在此基础上,山东又牵头编制《冀鲁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推动跨省协同保护。
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山东始终牢记“保护革命文物必须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2020年至2024年持续投入国家、省级财政资金,实施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修缮、新四军军部陈毅旧居修缮等一大批革命文物重大项目。2021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革命旧址险情排查,在全省启动革命旧址抢险加固工作,完成抢险加固工程57项,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显著提升。
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依托“文物山东”数据库建设,持续对馆藏革命文物数据库进行更新完善。先后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099处和可移动文物20199件。备案革命博物馆、纪念馆80家,其中26家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开展国有馆藏革命文物评估定级工作,新定级文物2131件(套)。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奠定扎实基础。
2024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新时代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旨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作用,统筹做好革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
回顾历史,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不仅依赖于代代传承和保护,还在于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革命文物资源大省,山东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提高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挖掘和展示山东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历史事件、重要战役战斗和抗战文化遗产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遴选“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铁道线上的抗日传奇——鲁南铁道大队历史陈列”“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历史展”等22个主题陈列展进行集中推介。日前,5个展览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用一件文物讲述一个故事,用一段故事传递一种精神。近年来,山东聚力打造精品展陈。成立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为革命场馆高质量发展搭建起沟通、交流、展示的平台;出台《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办法(暂行)》,引导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提升展览展陈质量;开展两届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在“云游齐鲁”平台上线革命文物专区,将革命文物和场馆纳入导航,方便公众查阅。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生动鲜活地呈现革命文物承载的厚重历史,山东积极创新多样化形式宣传推介革命文物资源。组织晋冀鲁豫四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制定出台《山东省优秀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推介办法(试行)》,并选树典型进行推介。烟台市战场泊村许世友抗战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一期)、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旧址修缮保护工程等14个项目先后入选典型工程。
同时,山东不断构建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开展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莱芜、昌邑、沂南三地成功建成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位于莱州湾畔的潍坊昌邑市,是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通过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使区域内文物本体得到高水平保护,文物资源得到高标准展示,在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梳理出一批可供其他地方借鉴的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模式。
拓展革命文物工作新格局
作为“地雷战”诞生地,山东海阳在抗日战争时期巧妙利用地雷作战2000余次。今年1月,由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海阳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申报的“‘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获批山东省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该项目通过海阳地雷战实景展示和史料,把红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近年,山东积极探索,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推进“大思政课”建设。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26家革命场馆先后与140余家高校结对,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沂蒙革命纪念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等5家革命场馆入选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10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2024年3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馆校协同中心的成立,有力推动区域革命文物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为革命文物新时代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
保护革命文物,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山东坚持开放共享原则,借助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革命文物,支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东营市广饶县创新开展“文物+保险”试点,通过商业保险捐赠得到保障额度,为革命文物保护引入社会力量,成为全国文物保护机制的创新典范。
续写革命文物工作新篇
每一寸山河都铭刻着英雄的足迹,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不朽的历程。山东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不仅保护了珍贵的革命文物,更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地处知名革命老区的临沂市博物馆创新推出的“沂蒙印记胸章”“沂蒙红嫂——看戏品糕”礼盒等“红色沂蒙”系列文创产品,深受人们喜爱。
7月7日,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正式上线。用户只需输入网址,即可在手机、电脑、VR设备等终端开启“云端共览”,了解山东的抗战历史。借助元宇宙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让“云端看展”变得更加沉浸、更具互动性,成为“永不落幕的红色展览”。
如今,山东革命文物工作正从“保护为主”到“保护与利用并重”、从“单点发力”到“全域协同”、从“传统传播”到“创新赋能”转变,在构建全域协同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体系、打造片区联动的红色文化传承带、深化革命文化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发力,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