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源于人们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观测,作为女儿节的“七夕”于北宋时期兴盛。宋太祖曾有诏曰:“朕亲提六师,问罪上党……末有回日,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此道诏令中所赏赐的人皆为女性,可见七夕节在当时为女性的节日,之后宋太宗即位,颁布《改用七日为七夕节诏》,从国家层面上确定了“七夕”法定节日的重要地位。
从化生到磨喝乐
古时女性与生育紧密联系,七夕节作为全社会层面上女性的节日,也有着“祈子”的习俗,孩童造型的偶像是七夕节“祈子”习俗的重要祈福道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二首·踉蹡儿孙忽满庭》写道:“踉蹡儿孙忽满庭,折荷骑竹臂春莺。巧楼后夜邀牛女,留钥今朝送化生。节物催人教老去,壶觞拜赐喜先倾。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皈来打六更。”其中提到的“化生”就是蜡作的婴儿形偶像,唐代《岁时记事》对“化生”有着更详尽的解释:“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睺罗。”
《岁时记事》中的“摩睺罗”是梵语的音译,即现在人们熟知作为孩童塑像的“磨喝乐”,因音译不同亦有“摩侯罗”“魔合罗”等多种称谓。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载:“京师是日(七夕)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侯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实际上,佛之嫡子即圣子罗睺罗,人们移用圣子之名来指代七夕祈子所用孩儿形求子神。
多姿多彩的古代摆件
在宋代七夕节,磨喝乐是最炙手可热的“单品”,花样繁多,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宋代周密著《武林旧事》云:“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侯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焉。”这些磨喝乐不仅用釉彩描绘,还有衣帽、配饰、道具等装饰,宋代传世画《瑶台步月图》中仕女托盘上放的就是磨喝乐。
现今传世的磨喝乐造型多样,保存较好的多为陶瓷质地的磨喝乐,北京民俗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承的重要窗口,馆藏多件宋代磨喝乐,皆为七夕祈子习俗重要物证。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宋代当阳峪窑白釉磨喝乐(图1)通体施白釉,磨喝乐头戴莲叶,身体微微前倾,腿微曲做半蹲状,左手垂于身前,右手扒眼皮做鬼脸,面露坏笑,似在逗弄其他人开怀大笑。
磨喝乐雕工简洁,详略得当。雕刻时着墨最多的是童子做鬼脸的神态和动作,从五官的刻画凸显孩童调皮童真的神态,双手只细致雕刻做鬼脸的右手,左手作模糊处理,突出孩童嬉戏玩闹时俏皮的小动作。孩童服饰只在必要之处刻画出二三衣褶,重点突出的是童子头上戴的莲叶,使孩童形象更加鲜活,富有神韵。
莲与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经典题材。与磨喝乐相同,莲与童子相结合的形象也源自佛教,被称为“花生童子”或“化生童子”。莲花被佛教视作净土的代表,“花”与“化”同音,“化生”是生命诞生四种方式中最高级的,即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千佛本生故事》中有鹿脚夫人生一莲花,花有千叶,叶坐一子的故事。祈子所用的磨喝乐多会雕成手执莲叶或莲花的造型,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长辈们亦会将自家孩童装扮成执荷童子的模样庆贺佳节。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宋代鲁山段店窑红陶戏绣球磨喝乐(图2)是典型的“孩儿枕”状卧姿磨喝乐。红陶质地,磨喝乐呈俯卧姿态,右腿翘搭在左腿上,右臂自然垂下,左臂垫于胸前,头微微扬起,下颌枕着绣球。磨喝乐面部饱满,呈现出恣意休闲的神态,额上留有一撮儿桃心抓髻,衣衫松散可见露出的右肩,凸显出孩童懒散闲适的状态。
在对磨喝乐体态、衣着、神态进行细致描摹外,还着重雕刻了绣球。绣球是在中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信物与工艺玩具,以五彩绣线、丝带、绸缎锦布等纺织用品制成,童子所枕绣球可明显看到彩带和彩绸的编织痕迹,纹路呈莲瓣状,十分精美。
风俗与文物的双向奔赴
除了文物材质和造型的变迁,还有各类风俗演变。抛绣球起源于先秦古俗,唐代抛绣球的活动快速发展,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酒席歌宴中不可或缺的表演,至宋歌舞百戏发展到极盛,绣球也被人们赋予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
至明清时期,以延续香火、赓续血脉为目的的“拴娃娃”普遍盛行于河北、河南等中原各地,将“泥娃娃”“祈子”“送亲友”等重点要素串联,减弱了时令性的限制,使以娱乐性为主的民间风俗披上一层延续家族血脉的期盼。
以宋代磨喝乐为代表的孩童形泥塑玩具,是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儿童塑像的经典,从“化生”到“磨喝乐”再到“兔儿爷”“大阿福”等泥娃娃,民间匠人用精巧至极的雕工、热情洋溢的配色表达着中华儿女对于美的认知,又象征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礼赞和对价值观念的诉说。这些憨态可掬、造型多样,可置于股掌之间把玩的全民娱乐玩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伴随着年少的记忆和有趣的故事传给了一代又一代后辈。
(作者单位:北京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