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物赏:从宋代陶模看传统节俗的文化密码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江平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始终与牛郎织女的传说交织共生。庄浪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宋代陶模陶范,如同打开历史的钥匙,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些斑驳的陶土,窥见千年前七夕节的鲜活图景。这些造型精巧的文物不仅是宋代手工艺的见证,更承载着古人对“乞巧”“祈福”“爱情”的集体向往,为我们解读七夕节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实物佐证。

说唱人陶模:

七夕欢宴的生动剪影

水洛镇寺坪塬遗址出土的宋代说唱人陶模(图1),以高5.8厘米、宽5厘米的小巧尺寸,定格了民间艺人的精彩瞬间。这件泥质红陶模呈椭圆形,背面平整,正面浮雕的说唱人头梳角髻,身穿钱纹褂,腰系钱袋,双手持竹板作边走边唱状,动态十足的姿态仿佛能让人听见千年前的市井喧嚣。

在宋代,七夕不仅是女性乞巧的节日,更是全民参与的狂欢盛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前后“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街头巷尾遍布“乞巧市”,各类杂耍说唱艺人汇聚一堂。这件陶模正是当时节日娱乐氛围的生动写照——说唱艺人通过通俗易懂的表演,将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的习俗融入唱词,既娱乐了民众,也成为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陶模上线条简练却精准的刻画,让我们得以想象宋代七夕“管弦呕哑,市声沸腾”的热闹场景。

女神头像陶模:

织女信仰的具象化表达

宋代女神头像陶模(图2)以温婉的面容,为我们揭示了七夕节最核心的信仰内核。这件陶模中的女神头戴饰冠,眉毛细长,双目微阖,神情端庄肃穆,虽历经千年风霜,仍能感受到那份神性与人性的交融。

在传统七夕节俗中,织女不仅是传说中与牛郎相恋的仙女,更是掌管纺织技艺的“巧神”。《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女性们通过祭祀织女祈求获得精湛的纺织技艺,这种“乞巧”习俗正是农耕社会女性价值观念的体现。这件陶模中女神头像的温婉气质,与文献记载中织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形象高度契合。陶模背面平整的设计表明其可能用于批量制作泥塑神像,供普通民众祭祀使用。

花卉纹陶模:

女儿节的审美追求

庄浪县博物馆藏的宋代花卉纹陶模,包括梅花纹枣核形头饰陶模(图3)、菊花纹葵形陶模(图4)等,以精美的纹饰展现了七夕作为“女儿节”的独特审美。其中梅花纹枣核形头饰陶模,长约5厘米,表面浮雕的梅花纹样线条流畅,花瓣层次分明,边缘还饰有细密的连珠纹,工艺极为精湛。

宋代女性在七夕有“盛装乞巧”的习俗,她们会佩戴花卉纹样的头饰,在庭院中摆设鲜花,以增添节日的雅致氛围。《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七夕,京师诸女设香案,具酒果,遂时新,祭牵牛织女,穿针乞巧,有作‘花瓜’者,以瓜雕刻花叶,谓之‘花瓜’。”女性们通过亲手制作带有花卉纹样的头饰、面饰,寄托对美好容貌与精湛技艺的追求。

从陶模纹样来看,梅花、菊花等象征高洁的花卉成为主流选择,既体现了宋代文人审美对民间的影响,也暗含了女性对自身品德修养的期许。这些小巧的陶模,实则是宋代女性生活美学的物质载体,让我们得以窥见她们在节日里对“美”与“巧”的双重向往。

星君像陶范:

星辰崇拜的物质遗存

宋代星君像陶范(图5),正面浮雕的星君头戴星冠,面容威严,周身环绕祥云,虽部分纹饰因岁月侵蚀略显模糊,但仍能感受到那份庄严肃穆的神秘宗教气息。

古人认为七夕是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星辰运行与人间祸福息息相关。《史记·天官书》记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七夕祭祀星神的习俗由来已久,人们通过供奉星君像祈求星神庇佑,获得平安顺遂。

这件星君像陶范制作规整、神像威严,表明这类陶范可能用于批量生产祭祀用的星君造像。从陶范的尺寸和纹饰精细度来看,宋代的星神祭祀已形成规范化的仪式流程,反映出民间信仰与天文历法的深度融合。陶范中星君的形象既保留了上古星辰崇拜的痕迹,又融入了宋代道教神仙体系的特征,展现了节日文化的包容性与延续性。

仕女红陶模与童子陶范:

乞巧与祈子的双重愿景

宋仕女红陶模(图6)与北宋童子陶范(图7),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宋代女性的复杂情感寄托。仕女红陶模中的女性身着广袖长裙,体态丰腴,双手交叠于腹前,神情温婉娴静,典型的宋代闺阁女子形象;而北宋童子陶范中的孩童梳着总角,面带笑容,姿态活泼可爱。

在传统七夕节俗中,“乞巧”与“祈子”是女性的两大核心诉求。仕女陶模所展现的端庄姿态,正是宋代女性在乞巧仪式中的标准形象——她们需身着正装,保持庄重,向织女表达虔诚的心愿。而童子陶模则与“种生求子”的习俗相关,民间会在七夕制作泥塑童子像,或种植豆类以祈子嗣兴旺。

这两件陶模、陶范的并存,生动反映了宋代女性的双重心理:既希望通过乞巧获得纺织技艺,实现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期许;又渴望通过祈子延续家族血脉,巩固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陶模中仕女的娴静与童子的活泼形成鲜明对比,恰如七夕节在严肃祈愿与欢乐庆祝之间的平衡,展现了传统节日丰富的情感维度。

结语:

陶模里的七夕回响

庄浪县博物馆的这批宋代陶模陶范,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七夕节的鲜活气息。从说唱人陶模的市井喧嚣,到女神头像陶模的信仰虔诚;从花卉纹陶模的生活美学,到星君像陶范的神秘庄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文化密码,共同构建起宋代七夕节的立体图景。

这些陶模不仅是手工艺的杰作,更是民众情感的载体——它们记录了古人对爱情的憧憬、对技艺的追求、对幸福的渴望,让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得以跨越时空传承至今。当我们凝视这些斑驳的陶土时,看到的不仅是宋代的节日盛况,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这正是文物鉴赏最动人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庄浪县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3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