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晓玉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由于“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七夕也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七夕这天,有许多的习俗和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观看牵牛织女星、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晒书晒衣等。

天河鹊桥连 相守到永远

相传,每年七夕这天,喜鹊会搭成鹊桥,帮助牛郎和织女跨过遥不可及的天河,让他们得以相会。在我国民间,喜鹊一直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许多文物中也常常包含着喜鹊的身影。

“喜上眉梢”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中国古代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禽经》言“灵鹊兆喜”;梅花谐音“眉”字,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陶瓷纹饰中“喜上眉梢”也是常用的题材。黄地粉彩“喜上眉梢”图盘(图1),小盘口沿描金,盘内黄釉地满饰“喜上眉梢”的吉祥纹饰,寓意着喜事临门。

不仅牛郎织女的爱情让人动容,夫妻二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举案齐眉、白首与共,这种平淡却又真挚的爱情也是一种美好。“求”字帖(图2),对开中堂式,褐色地,套印墨、银双色,帖面印百子图;背印麒麟送子图,帖心印银色“求”字,左右书喜对,“天缘合配,百年偕老”。

孔繁灏夫妇行乐图轴(图3),绘孔子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与夫人闲居的情形。孔繁灏端坐亭榭窗前,右手执书,左臂倚桌;夫人端茶而立,面带微笑。窗外海棠、玉兰、牡丹娇艳盛开。画像中夫妇二人神态安闲、愉悦,一人读书,一人奉茶,虽无言语,却可以看出二人相敬如宾,感情甚笃。

七夕乞巧手 娴熟把衣绣

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七姐的诞辰。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古代女子们会在这一天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绣衣织布的手艺。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七夕月夜,女子们会手持五彩丝线与连成一排的特制针具(如九孔、五孔或七孔针)。在月光下,她们需以最快的速度将丝线连续穿过每一个针孔。能一气呵成完成穿线者,便能赢得“得巧”的美誉。落败的一方,还需向得巧者奉上事先准备好的奖品或赠礼。

孔子博物馆藏有许多做工精细、绣纹精美的衣物,彰显出古人高超的织绣技艺。红暗花纱百褶裙(图4),便服,白布裙腰,两侧打褶,展开呈鱼鳞状。红实地纱织八吉祥、云蝠暗花纹裙料。前后裙门及底边镶彩绣《西厢记》人物故事等纹饰。做工精细,用色协调,花纹新颖。《西厢记》,由元代王实甫撰写,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一见钟情,并在红娘的帮助下,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正如书里所说,“愿普天下有情的都能成了眷属”。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佳节晒书忙 开卷展书香

在古代,七夕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就有了七夕晒书的习俗。唐宋时期,七月七日晒书更是蔚然成风。唐韩鄂《岁华纪丽》称民间七月七日有“暴书策,晒衣裳”的风俗;《宋会要》中也有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孔氏后裔以“诗礼传家”,孔府旧藏诸多书籍、古籍,同时,孔氏族人也致力于写书、编书、刻书和家学的传承。

《微波榭丛书》(图5)孔继涵辑刻,清乾隆年间曲阜孔氏刻本,六册。此书现存微波榭刻《九章算术》九卷、《九章算术音义》《勾股割圆记》三卷、《策算》《海岛算经》《春秋地名》《春秋长历》,存红榈书屋刻《五经文字》《五经文字疑》《九经字样》《九经字样疑》《春秋金钥匙》。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佳节,尽享秋阳温暖,遥对明月祈愿。也愿天下有情之人终成眷属,度过别样的浪漫七夕!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46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