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8°的战地恋歌
——记陈伯坚与胡修亚的抗美援朝岁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权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维护正义、反对强权,保卫国家安全而被迫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先后有290万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其中有许多夫妻共同奔赴战场,陈伯坚与胡修亚这对夫妻,作为新华社记者,他们虽身处不同战场,却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对彼此的深深眷恋,谱写了一曲曲战地恋歌,成为那个特殊时代里一抹温暖而坚韧的色彩。

战火中成长的优秀新闻战士

陈伯坚,一位心怀天下、笔力千钧的新闻工作者。1922年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胶东《大众报》及新华社胶东支社编辑、科长,前线支社社长。解放战争期间,他跟随华东野战军投身战地报道,历任第九、十三、四纵队及九兵团报社和新华支社、分社社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又先后担任新华社志愿军分社副社长、志愿军总分社编辑组长、朝鲜停战代表团秘书处新闻组组长、记者团秘书长等职。

胡修亚,1924年生于浙江省慈溪县,1939年加入上海学生救亡协会,1942年,18岁的她满怀革命热情投身解放区,在新四军《江海报》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由此与陈伯坚在革命工作中相识、相知、相恋,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携手走过风风雨雨。

战歌歌词诞生在鸭绿江畔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唱响半个多世纪的战歌,曲调激昂雄壮,歌词简洁而精练,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第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曲作者是时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的周巍峙,抗美援朝时期两人从未谋面,促成他们隔空合作的就是当时的新华社记者陈伯坚。

1950年,陈伯坚从新华社野战军分社调回总社,刚刚入京又被派遣到安东(今辽宁丹东),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成为率先入朝的随军记者。入朝前,他在一个炮兵连采访,看到贴满了决心书的墙报上有一首诗,诗作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他马上抄录下来并找到了诗作者麻扶摇。征得作者同意,陈伯坚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现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

修改后,陈伯坚在《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通讯稿中,引用了这首诗作为开头,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上。身在北京的周巍峙看到这篇出征诗,赞不绝口,仅用半个小时就为诗作谱上了曲。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传遍大江南北,鼓舞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也正因此,陈伯坚被公认是志愿军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铅字与硝烟的双重奏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用笔与相机作为武器,记录下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的英勇。陈伯坚穿梭于纷飞的战火,深入前线,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一次,他跟随志愿军部队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敌人的猛烈炮火袭击。弹片横飞,身边的战士接连倒下,他却紧紧护住相机和笔记本,在枪林弹雨中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与报道素材。他深知,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对志愿军战士们英勇事迹的见证,是向祖国和人民传递胜利信念的桥梁。

胡修亚同样巾帼不让须眉,担任新华社赴朝鲜开城记者团记者的她,主要负责战俘遣返等采访工作。开城局势复杂,谈判桌上的较量与战场厮杀同样惊心动魄。胡修亚凭借着出色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与战俘们深入交流,挖掘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常常不分昼夜地整理采访资料,撰写报道,力求将最真实的情况呈现在世人面前。她的报道为战俘遣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志愿军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注。

虽然同在朝鲜战场,但由于任务不同、区域不同,他们竟从未谋面,只能靠偶尔送达的信件传递思念与牵挂。陈伯坚在信中分享着前线战士们的故事与豪情壮志。这些故事不仅让胡修亚深受感动,也成为她报道中的生动素材。而胡修亚则在信中叮嘱陈伯坚注意安全,分享自己在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薄薄的信纸承载着厚重的情感,在战火纷飞中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陈伯坚与胡修亚终于在开城相聚。那一刻,他们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紧紧相拥。多年的分离、无数次的生死考验,都在这一抱中化为幸福与欣慰。他们看着彼此脸上岁月与战火留下的痕迹,感慨万千,曾经青涩的模样已被成熟与坚毅取代,但那份炽热的爱情却从未改变。

“七夕”的星空下藏着炽热又深情的爱情故事。他们如同那个时代无数革命情侣的缩影,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约会,没有卿卿我我的甜蜜时光,有的只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以及在血与火考验中愈发深厚的感情。这份战地爱情,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传奇,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负家国不负卿。

(作者单位:抗美援朝纪念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