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会客厅是展示地方形象、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其建设亟须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本文以浏阳市博物馆建设为例,剖析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在城市会客厅构建中的核心价值。
建民之所愿,激活文化记忆
浏阳作为湖南三个千年古县之一,在湖湘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永安芦塘村三块旧石器的出土填补了长沙地区旧石器考古空白,东晋易雄的忠义担当是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实践,唐代的浏阳人李畋留下“一城烟火”的浪漫与辉煌,北宋理学大师杨时在城南开坛讲学,开启浏阳文脉。
浏阳红色资源丰富。维新志士谭嗣同以“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气魄推动思想革新,“三湘二杰”焦达峰、陈作新十日传千秋,秋收起义在这里会师,红一方面军在这里成立,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走出六位党和国家领导人、30位开国将军、两位“双百人物”,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分支,浏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博物馆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浏阳在百强县排名中位列13,但作为百万民众精神地标的博物馆尚付阙如,因此,建设一座能立体呈现“千年古县”文脉演进、生动讲述“浏阳故事”的综合性博物馆,成为浏阳老百姓共同的期盼。
浏水之歌,创新资源整合
当博物馆建设提上日程后,和大多数县级馆一样,浏阳市博物馆也面临馆藏文物难以充分支撑展览的困境。建馆前馆藏文物仅有2000余件(套),革命文物仅176件(套)。为突破这一困境,我们成立了文物征集小组,并将革命文物的征集确定为主攻方向,通过电话联系、节日问候、登门拜访、邀请市领导到北京召开浏阳籍革命前辈文物征集座谈会等形式,加深与革命后代的情感交流。几年里我们往返北京、新疆、山东、云南等二十余个省份,开展有针对性的文物征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今馆藏文物已增至1.6万余件(套),其中革命文物4000余件(套),为展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组建国家+省级+本土的“文史专家智库”,引进藏品保护、历史学等10名不同专业的青年人才,并多次邀请市民代表参与讨论,以确保整个展览能以“阳春白雪的专业表达”与“下里巴人的生活叙事”双重路径走进大众视野。
内容策划
在经过无数次讨论后,我们决定以《浏阳河之歌》为主展标,诠释“水润万物而生魂、山河壮丽有人杰”的独特环境中,母亲河滋养下的浏阳儿女,“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从而成就一部地方文化经典。并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分两个展厅进行展陈。
一展厅“浏阳古代历史文化陈列”以编年体形式,用四个单元解读自20万年前出现人类活动至民国,浏阳人筚路蓝缕,在艰苦环境中开拓洪荒,在融和共进中顽强求存,逐步孕育出浏阳独有的精神力量,为二展厅的叙事做好铺垫。
如何叙事?有着不同的声音,有的说建党史馆,有的说建将军馆,最后,我们决定不用常规手法,把展览分为两个单元。“光辉历程”承接古代史部分,以时间为主线,提炼出成立兴算学社、秋收起义、红一方面军成立等十大事件,凸显浏阳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推动作用和独特地位。“为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浏阳人”则展示近现代浏阳涌现出的革命先辈以及各行各业的翘楚人物,揭示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画卷中的浏阳元素,以群体效应多维度展现浏阳人的卓越性、开创性、独特性。
至此,一展厅用四个篇章讲述“浏阳文化”的形成及浏阳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呈“因”;二展厅在悠久厚重历史的基础上,揭示为什么在浏阳这片热土上会涌现出那么多杰出人物——现“果”。两个陈列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前“因”后“果”,深层次地解读了“浏阳文化”和“浏阳精神”之间的因果关系,激活了浏阳地域文化自信。
展品选择
藏品有了,如何整合资源挑选展品?有两个考量因素:一是体现地域特色。展品服务于内容,以第四单元“清至民国成就浏阳经典”为例,为了精准地传递出浏阳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对文案进行反复研读分析,最终着重选取与书院文化、非遗等相关的文物进行展示。以此来凸显浏阳在古往今来的文化交汇中,所形成的兼收并蓄的包容心境、胸怀天下的广阔视野及博采众长的学习能力。二是突出人物形象。在构筑“浏阳人”家国情怀的群体效应时,我们不仅注重凸显每一位“浏阳人”共有的精神内核,也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彰显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如从通信兵成长为开国将军的浏阳人有三位,分别是江文、黎东汉、罗若遐,为展现他们在通信兵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展出江文用过的电键、黎东汉55年的少将服、罗若遐的任命令。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老一辈革命家清正廉洁品质时,又集中展示张藩的伙食清单、宋任穷用过一个甲子的手提皮箱等。这些展品都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坚守初心、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通过展览让每一位“浏阳人”的形象鲜活生动,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浏阳人”这份家国情怀的深沉力量。
形式设计
在设计上一是突出核心元素,“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所以“河”被赋予了独特的设计使命贯穿始终;敢为人先始终是浏阳人的精神特质,所以“人”成为当之无愧的主题,承载展览内涵;双重寓意向观众展现着浏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二是做好点线面结合,中心展品和重点文物,通过展柜聚光、空间隔离、多媒体等方式呈现,营造视觉驻留效应,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三是让文物说话,我们将不同功能、不同质地的文物,以“家”的形式组合呈现,塑造强烈的画面感,让游客与文物、文化产生共鸣,如在张家大屋的堂屋体验浏阳拜寿的习俗、在婚房感受客家人提亲纳吉的喜庆、在厨房了解过去“柴米油盐”的艰辛等,让“文物+空间+情感”的有机融合,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可带走的记忆点,形成强大的“文旅酵母”效应。
以文塑旅,营造文旅空间
2021年6月,浏阳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迅速成为浏阳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四年来,依托数字化建设、社会教育创新、文旅联动三大核心驱动力,这座文化殿堂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成为展示浏阳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和旅游IP。浏阳市博物馆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教润心”理念,推动“文旅融合”从概念走向实践,为浏阳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数字赋能
博物馆落成后,以智慧化建设为抓手打造城市会客厅,运用AR导览、幻影成像、3D文物复原等数字技术,让静态文物“活”起来,如《谭嗣同·最后的39天》通过裸眼3D全息剧场技术,以沉浸式叙事手法生动再现了谭嗣同从投身戊戌变法到英勇就义的这段历程。此外,浏阳方言大挑战、浏阳古乐体验等,还可让游客在趣味互动中感受浏阳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育润心
浏阳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以“博物馆里的中国节”为品牌核心,构建了“传统节日+红色文化+研学实践”的教育活动体系。
端午时节,匠心打造“药香雅集”,将中医药智慧与浏阳夏布非遗技艺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一味药香传千年,方寸夏布承匠心”的文化传承目标。中秋佳节,创新推出“国潮中秋剧本游”,在沉浸式剧情中完成“破解东坡诗谜”“复原古法月饼”等趣味任务,并开设“汉服妆造工坊”,让参与者体验唐代花钿、宋代发髻等传统妆饰,在仿古场景中感受古人生活雅趣。新春佳节,变身“非遗传承实验室”,在“花炮巧艺坊”学习古法爆竹制作,在“豆豉飘香坊”体验传统豆豉酿制工艺,在“翰墨迎春”区跟随名家书写春联,感受传统年味。
此外,还推出《见字如面》《节气里的文物》《话说千年古县》《博物馆里的红色记忆》等线上栏目,结合馆藏文物,以发动诵读、短视频、H5等形式让浏阳地域文化“破圈”传播,吸引年轻群体线上打卡、线下体验。
文旅联动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窗口,更是浏阳旅游的核心引擎。通过梳理非遗、红色、农耕等主题线路,游客可在馆内通过数字导览、互动课程了解浏阳文旅资源,再按需选择特色旅游线路,实现“先认知、后体验”的深度游模式。此外,博物馆与“天空剧院·周末焰火”形成联动,推出“白天逛博物馆、夜晚赏烟花秀”的特色行程,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2025年,浏阳凭借文旅融合的亮眼表现,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三名,标志着“文化+旅游”已从最初的写意构想,蜕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答卷。
浏阳市博物馆通过系统性创新,成功实现从文化场馆到城市会客厅的转型。未来将持续深化数字和科技赋能,依托“天空剧院”开发“AR全景烟花秀”“元宇宙非遗市集”等跨界产品,构建“线上+线下”全域文旅生态圈,真正实现“科技让文化更精彩”的发展愿景。
(作者单位:浏阳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