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文化传承链:无障碍教育赋能留守儿童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章旖

社区、乡镇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文化传播的“末梢”,难以接触到生动、系统的博物馆教育,物理距离和缺乏监护人陪同成为难以逾越的文化天堑。博物馆需要争取的,不仅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加入,更是对“乡土中国”的全面认知。

2025年6月30日,一场以“让荆楚文化之光照亮留守儿童”为目标的博物馆无障碍教育实践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作为共青团湖北省委“爱心托管班”课程资源库的核心组成部分,该项目创新构建了“专家引领青年,青年带动少儿”的三级文化传承链,通过“课程研发—志愿者培训—实施评估—成果转化”的闭环设计,将文博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学的教育产品,打造荆楚文化传播新生态,为博物馆社教工作写下生动注脚。

课程研发:让文物“开口说话”

“让荆楚文化之光照亮留守儿童”在内容创作上摒弃传统文物讲解“学术化”“高冷化”倾向,以儿童视角重构叙事,通过故事化改编、沉浸式设计,打造适合留守儿童的系列课程。

《有趣的考古》围绕郧县人头骨化石,以“小小考古学家”视角,让孩子了解该文物的发现、清理、研究过程,感受先民与自然共处的智慧;《小竹简里的大秘密》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载体,通过“小吏喜的一天”情景剧,帮助孩子理解秦代基层治理状况;《楚人的一天》则提供楚服仿制件,让孩子在“穿楚服、行楚礼”的角色扮演中,感受楚人的浪漫与豪迈。

为增强吸引力,课程引入了轻量化、便携式数字技术装备。《有趣的考古》中,通过手势模拟挖掘、清理头盖骨,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考古的艰辛与乐趣;《青铜里的黑科技》借助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观察青铜剑的截面纹路,探寻古人“失蜡法”铸造工艺奥秘;VR技术让孩子们“走进”虚拟复原的楚都纪南城,在数字街道中与“楚人”对话、行礼,沉浸式感受2000多年前的楚人生活;便携式交互屏展示竹简脱色修复过程,孩子们直呼“像在看文物医生做手术”。

技术手段兼顾“低门槛”“高互动”,无须昂贵设备与复杂操作。分层设计更显匠心:面向9~12岁儿童的《青铜里的黑科技》,通过引入便携数码显微镜引导观察青铜器范铸痕迹,在微观世界领悟古人智慧;面向6~9岁儿童的《楚人的一天》,以楚服仿制品配合角色扮演剧本,让孩子在“我是楚国贵族”的游戏中理解周代礼制。

志愿者培训:架起代际沟通桥梁

志愿者招募,采取校地结对和线上招募两种方式,招募对象主要为省内外各高校在读大学生,优先选择善于与少年儿童沟通、教育专业或持有教师资格证者。通过“志愿汇”线上管理平台,按照每10名托管儿童不少于1名志愿者的标准,招募2万余名志愿者进驻3811个“爱心托管班”。

培训内容兼顾“专业性”和“实践性”。专家团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楚国历史、青铜工艺、简牍文化等,帮助大学生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儿童心理学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助力志愿者掌握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学会以共情方式开展教学;课堂管理技巧培训结合博物馆讲解实践经验,聚焦“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互动”等实际问题,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为确保培训效果,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试讲演练考评。青年文物专家现场观摩、实时点评,从语言表达、互动设计、时间分配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例如,有志愿者在讲解楚国青铜食器时,最初采用“纹饰、铸造工艺”的学术化表述,孩子们兴趣寥寥;经过专家指导,改为古今对照的互动提问模式,课堂氛围瞬间点燃。这种“理论学习+实践打磨”的培训模式,让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成为知识传播者,更成为荆楚文化代言人。

评估转化:数据驱动构建长效机制

为确保课程效果的普惠性和精准性,项目制定了“广度覆盖+深度评估”的实施策略,以及数字化推广为基础的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在覆盖范围上,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团省委组织的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进驻800个社区(乡镇)的“爱心托管班”,为3.5万名6~12岁留守儿童提供精品课程教学,实现荆楚文化教育的广域下沉。

在效果评估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对课程的兴趣度和知识掌握度;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孩子的参与状态、互动频率;通过访谈志愿者、托管班负责人、留守儿童监护人,收集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构建了课程实施数据库,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不同群体的学习差异,为课程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让教育供给更贴合孩子需求。

在数字化推广上,将4节精品课程拍摄成公益教育片,通过湖北文物、湖北教育频道等渠道广泛传播。未参加线下课程的孩子可通过视频感受“文物里的荆楚故事”;家长、老师也可借助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延伸教学,形成“线上+线下”的传播矩阵。

在机制建设上,项目推动与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文旅厅共建“荆楚文化志愿服务基地”,将课程教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体系,鼓励高校与社区建立长期结对关系。通过线上辅导、“云参观”直播等方式,持续为留守儿童提供荆楚文化教育,让文化陪伴成为“长效温暖”。这种“基地化+学分制+常态化”设计,为荆楚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的使命不仅在于守护历史文物,更在于让蕴藏其中的文化力量穿透场馆的物理边界,抵达每一个渴望认知的心灵。

博物馆教育应成为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当博物馆打破边界、主动下沉,当文化传承接上“地气”、融入“生活”,古老文明必将照亮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为“乡土中国”写下更为灿烂的篇章。

[本文受湖北省博物馆馆级重点课题项目“以荆楚文化之光照亮留守儿童——博物馆无障碍教育研究”(25A07)经费资助 作者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7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