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顺村位于浙江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瓯江湖畔,是浙西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迁至云和,小顺村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成为浙西南敌后抗战的重要军工生产基地。这里不仅是江浙地区最大的武器制造基地,也是敌后保卫中心和抗日指挥中心,为浙西南乃至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顺抗战文化建筑群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先后被评为丽水市党史教育基地、“红色基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入选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浙西南党史教育”现场教学点,是新时代传承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基地。
红色传承:
小顺抗战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
作为革命老根据地,小顺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保护利用好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以抗战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小顺抗战文化建筑群于2014年11月动工,2015年底对外开放,先后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课套餐、年轻干部军事课堂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发重温革命历史、重走红军古道等教育课程,打造“烽火小顺”红色文化品牌。
小顺抗战文化建筑群包含以下8处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
周恩来视察小顺浙江铁工总厂纪念碑 1939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陪同下视察小顺浙江铁工厂。1989年8月,中共云和县委、云和县人民政府在石塘水库正屏山上建立纪念碑,碑正面刻有“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字样,背面记录周恩来视察浙江铁工总厂的历史。2014年,纪念碑迁入小顺抗战文化建筑群内,为云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铜像 它展现了1939年4月3日周恩来在浙江铁工厂发表《工人顶天立地》演讲的情形。演讲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工人的抗战救国热情,为云和革命营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推动了云和党组织发展。
黄绍竑公馆 随着浙江铁工厂的迁入,黄绍竑在小顺村驻守,建立公馆。公馆主要由议事厅、书房、卧室和警务室四部分构成,至今公馆内仍保留着黄绍竑使用过的办公桌。
长城烽火台 1938年,为确保安全,在浙江铁工厂,黄绍竑公馆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山顶上各建有一座碉堡和瞭望哨。2015年,为配合黄绍竑公馆重建,将原坐落在畈头垄的碉堡重建,更名为长城烽火台。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9年8月,黄绍竑主持建造抗战纪念碑,以纪念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将士。原碑只有5米多高,并被淹没在水下,离现址100米左右,现碑9.18米高,以纪念九一八事变。
冯雪峰旧居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现代诗人、党的社会活动家和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皖南事变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安排至庆元保育二院。1943年春,他随保育二院来到小顺。在小顺隐蔽休养期间,他创作了《乡风与市风》,收录在《雪峰文集(第三卷)》,在该书目录底部他还特别注明:“1943年以上作于丽水云和小顺”。
《东南日报》 这份报纸由陈果夫创办,是当时浙江、苏南、闽北等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小顺村的是一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一月的报纸,从政治、文化、民生、军事、卫生、工业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战时省会云和的情况。
浩然亭 取浩然正气之意,是史料陈列馆。亭内设有图文展板,介绍浙江铁工厂总厂概况、周恩来视察铁工厂等抗战历史,展出铁工厂生产的各种型号枪支样品以及各种厂徽、建厂征地的契约等档案资料。
深度融合:
新时代讲好小顺故事的创新路径
作为浙西南抗战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小顺村是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文化名村和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小顺村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教育、乡村振兴等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系列创新路径,为新时代讲好小顺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依托抗战历史文化,小顺村创新构建“文化+历史+旅游”模式,将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建成红色小顺展示馆、红廉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串联周边红色点位,推出“军事课堂”“红色研学路线”等特色项目;升级“千锤百炼 铁心向党”党建品牌,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小顺村展”;盘活利用现有水上资源,策划小顺“‘红桨破浪·浙里同心’浙西南红色体教融合型基地”项目,擦亮爱国主义教育“金名片”。
红绿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作为省级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和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振兴示范点,小顺村通过整合资源、汇聚合力推进红绿融合发展,探索“红色引领、统战聚力、全域共富”的发展路径。小顺村红色街区提升的核心子工程——“清风茶坊”富民阵地建设项目,是集“共富工坊”、红色研学、产业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目前,项目完成进度90%,正在对红色文化展示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等关键区域精细化施工,建成后将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增收致富。同时,深挖本地产品,促进村民增收。重点挖掘小顺茶叶、有机鱼、红曲酒、板栗等,实行“保底价+市场浮动”定价机制,建立农产品快速销售渠道与推广渠道。
创新运营,激活红色文化活力。2024年,小顺村通过乡村运营官招募行动,引入有关专业机构,创新构建“运营团队+村集体+农户”三方联结机制。成立云顺乡村运营有限公司,发动投资民宿改造项目,积极开展跨村文旅联营活动,推动小顺村新型业态落地生根。引进“云渡驿站”咖啡馆并落地运营,填补乡村周边无咖啡馆的空缺;改造利用老村委空间,建设特色“工”字型“初心书房”,打造小顺新地标。依托“之江同心·浙丽石榴红”品牌,组织开展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活动,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品牌建设,彰显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小顺村以“红色基因”为核心,围绕“烽火小顺”红色文化品牌,以烽火小顺景区、红廉馆、军民融合体为主,联合其他村落资源,聚焦“浙铁精神”“统战联合”“军民融合”三条主线,不断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浙铁精神,活化“浙江省铁工厂”IP,设计铁工厂证章等文创产品;带动在地村民,举办“欢度重阳 共庆丰收 石塘镇小顺村第六届金秋板栗节”“红潮涌动 乐享五一研学之旅”等活动,吸引万余人参与;联合云和梯田、安溪黄处儿童文学村、秋燕文学角开展研学体验活动。通过整合红色文化、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小顺村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IP,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小顺样板”。
作为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小顺抗战文化建筑群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文旅融合、红绿融合、创新运营和品牌建设等多维度实践,小顺村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红色资源的价值转化提供了经验模板。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为实现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