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一号墓核心空间结构设计特点初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施蓉蓉 宫希成 周学鹰

楚系墓葬的椁室研究以往多基于礼制视角,探讨其规模、分室数量、用材规格等与墓主身份等级之间的关系。相较之下,学界对于椁室形制与设计本身的探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仍显不足。

郭德维结合文献提出,“椁室的形制可能依据当时的房屋(宫室)建造形制,即把房屋(宫室)之制,移到建造墓葬方面来。”

宋公文与张君则根据不同分室数量,归纳了对应的椁室形制特征。

王从礼将楚墓划分等级,进而分级论述各级棺椁的形制与建造方式。

黄敬刚则从礼乐制度切入,分析曾侯乙墓椁室形制,认为墓主尚乐崇礼,曲尺形主体椁室与曲尺形曾侯乙编钟横梁有很大联系,主体椁室设计呼应“曲悬”礼乐思想,亦是墓主生前地面宫室的缩影等。

这些研究,均为理解椁室形制提供了多维启发。然而,关于椁室内部复杂空间结构的设计理念与建造程序等,及其与当时礼制思想、宇宙观等之间的内在关系,仍有待深入厘清。

鉴于此,我们聚焦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的核心空间结构,力图从营造技术与工序的微观层面展开研究,揭示其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背后的技术与思想。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楚国最高等级陵墓,年代属战国晚期。该墓椁室分九间,空间构造独特,从平面形制观察,椁室外轮廓呈“亚”字形。现存楚系墓葬中,椁室结构保存较完整的“亚”字形者不多,例如,湖北随州文峰塔M18、河南新蔡葛陵M1001等,其椁室内部结构均呈轴对称。对比来看,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内部结构则非轴对称布局。其平面空间布局特征为:北室、南室面积相近且较大,东室、西室面积相近且较小,整体可视为以中室为中心,各方向“日”字形边室按顺时针旋转四次形成的完整平面布局。(图1)

武王墩一号墓的中室椁墙分内、中、外三重,四向椁室椁墙分内、外两重。中室的外椁墙与四边室共用,外椁内垒砌两重椁墙。该墓椁墙的连接,主要采用宽槽接合的方式。其具体工艺是:在待接合零件上开出一条凹槽,然后将接合零件的一端(接合端头仅经削平处理)接入槽内。其中,外椁中心的“ ”形结构与四向边室的连接采用三段式宽槽接合的方式:中心结构端部开半个槽口;四向边室则通过相邻两室相交的两椁墙,在交接处拼合出一个榫端和另一半槽口,三者拼合形成完整的椁室结构(图2)。这种由中心结构的半个槽口、水平邻室的另一半槽口、垂直置入的端头等共同完成的三段式拼合,在节点处形成稳固的“T”字形结构。外椁结构通过这些连接节点的榫卯之间的互锁,构成了整体抗侧力体系。

进一步解析外椁的平面结构,可以发现中心“ ”形结构是一个稳定且独立的核心框架。因此,其外椁框架的建造顺序应是:首先构建核心“ ”形结构,再通过宽槽接合方式与边室连接。尽管无法通过榫卯连接本身直接确定中心结构与边室连接的精确步骤,但依据其接合方式可以推测:建造时应是先将中心结构与边室椁墙拼合形成完整凹槽,随后沿平面垂直方向置入椁墙的端头。在此基础上,再筑边室中间的隔墙,最后置入边室外侧开有两宽槽的椁墙,形成外椁整体框架。据此,外椁平面空间设计始于中心的“ ”形结构;再拼合四边室形成五室格局(中心一室+四边室);接着将每个四边室从中间分隔,形成八边室;最终完成九室外椁的构筑。

至于内椁,其构筑应是在外椁营造完成的九室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其做法是向内围合,在外椁内部另外构筑起独立的九室空间结构(图3)。此外,外椁通过构建每边出头的“ ”形复合椁室,并以此为核心向四向延伸排列椁木,通过榫卯连接构成“井”字网格状体系。这种设计既分隔椁室空间,同时也构成了可以分散棺室荷载的关键支撑结构。

此外,从平面尺度来看,外椁中心的“ ”形结构围合形成了中室空间,中室内空长宽应是依据外棺大小等比放大的。组成“ ”形结构的四根方木的长度不同,南北向约6.9米,东西向约5.8米,这与四向边室平面面积(南、北室较大,东、西室较小)相对应。中心结构确定后,该结构的四向椁墙长度(不包括榫头),即作为四向边室“内空长度”(北室、南室的东西距离,东室、西室的南北距离)的尺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四向边室的“内空宽度”(北室、南室的南北距离,东室、西室的东西距离)也与“ ”形结构相关。“ ”形结构主体呈长方形,其四边墙体各向外伸出一段距离。这段延伸墙体既是中心结构本身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了相邻四向边室空间的一部分边界。中心结构各边墙体延伸入相邻边室的长度分别是:西墙、东墙各约1.1米,北墙、南墙各约1米。此延伸长度约占对应边室“内空宽度”的六分之一,其与所衔接椁墙的长度比例约为1∶5。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中心结构南墙的延伸部分偏短,导致西室的南墙整体较其北墙偏短,在平面图上形成上(北)大下(南)小的布局。

另外,在楚墓中椁室中心结构呈“ ”形,还多见于分五室的设置。即在椁室空间中分隔出居中的棺室或内椁室,外加东、西、南、北四边室,形成“ ”形椁室结构。例如,湖北荆门包山M2、湖北荆门严仓M1、湖北枣阳九连墩 M1和M2、安徽长丰杨公M9、湖南临澧九里79M1等。因此,武王墩一号墓外椁特殊形制的构成,或为楚墓中“ ”形椁室形制经结构性调整后的进阶形态。

有趣的是,同为“亚”字形高等级楚墓的河南新蔡葛陵楚墓M1001,其椁室结构同样彰显出以核心空间为基准的营造理念。葛陵楚墓墓主为平夜君成,年代约为公元前377年,属战国中期早段。该墓分内、外椁两部分,外椁的榫卯连接可明确其先后营建顺序:先构筑“ ”形中心结构(东、西墙长4.25米,南、北墙长4.15米),再通过窄槽接合方式(与宽槽接合不同在于,窄槽接合的凹槽和端头都缩窄)与边室连接。其具体方法是:

首先,以其东、西墙长度作为东、西室内空宽度(南北距离)的尺度依据,向外拓展形成东室(宽3米)、西室(宽2.5米)。

其次,在此基础上以中心结构南、北墙长度作为南、北室内空长度(东西距离),拓展形成南室(宽1.8米)、北室(宽1.6米)。

最后,构成中室—东、西室—南、北室的构筑顺序。体现了以“ ”形结构为核心,向外逐层拓展的空间营造逻辑(图4)。

葛陵楚墓由外棺墙板设隔所形成的内椁空间,也由“ ”形结构所构成。但在营造程序上,该组合结构不同于外椁由内而外的空间延伸,而是既有中室的空间分隔。

武王墩一号墓与葛陵楚墓M1001二者的椁室形制设计,均是预先设定好“ ”形与“ ”形为核心结构;形成中室空间后,再由内而外营建形成边室,构筑好外椁框架;最后由外向内围合或分隔形成内椁空间。

与此同时,两座墓的核心结构具有共同特征:其长方形结构主体均延伸出一段墙体,直接构成相邻边室墙体的一部分。这种延伸设计有效分散中心结构与边室之间的连接节点,避免了多个节点集中在同一位置而导致的角部榫卯易受破坏而失稳的难题,提升了整体棺椁结构的稳固性(图5)。

综上所述,武王墩一号墓外椁独特的“ ”形结构及其与边室三段式宽槽接合工艺,不仅代表了战国晚期木作技艺的高超水平,更清晰地展现了一种以预设核心框架为基准的空间设计方法。该模式通过确立稳定的核心结构,以其尺度为模数基准控制边室规模,并主导由内而外的空间拓展序列,实现复杂椁室体系的精密构建。其棺椁的营建,深刻体现了楚人对椁室空间层级、结构、秩序及其表征的思考与追求,彰显出楚国工匠的卓越技艺与精妙智慧。

(第一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第二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