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高峰期,尤其在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镜式,“青盖”铭铜镜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有关青盖镜的著录始见于北宋王黼所著的《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山左金石志》《金石索》《铜仙传》《奇觚室吉金文述》等文献亦有记载,并形成“青盖”铭文为工匠名的传统认识。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多年来,随着铜镜出土资料和相关论著的增多,国内外学者对“青盖”铭的释读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第一,“青盖”为人名;第二,“青盖”为商号名;第三,“青盖”是喻铜镜为天盖;第四,“青盖”铭属于“尚方”铭系统。本文主要以第四种观点为依据,系统梳理和分析东汉时期青盖镜的纹饰演变与文化寓象。
青盖镜纹饰类型
目前,出土东汉青盖镜的地点有21处,共22面,馆藏地点17处,共19面;另外,在铜镜研究著作与金石著录中记载东汉青盖镜共63面,但均未记载出土地与馆藏点。上述青盖镜已排除出土地点、馆藏地点和论著收录等重复出现情况,总计105面,主要选取属科学出土者、图片与信息清晰、齐整者72面以作纹饰考究。
东汉青盖镜龙虎纹类48面,包括龙虎交合纹与龙虎对峙纹;龙虎交合纹铜镜内区高浮雕一龙一虎、双龙双虎或二龙一虎,龙虎纹尾部相交(图1-1)。龙虎对峙纹分别有一龙一虎纹、二龙一虎纹、龙虎纹、瑞兽纹、羽人纹,内区饰高浮雕龙虎绕钮相对(图1-2)。乳钉纹类20面,内区乳钉分别有四乳、五乳、六乳、七乳、八乳等类型,内区除乳钉纹外还饰有高浮雕龙虎、羽人、鹿以及鸟兽纹带,鸟兽纹带以四神兽纹为主,瑞兽纹为鹿、羊、鱼等(图1-3、图1-4)。方格纹类2面,其典型特征为方格纹饰。镜面主体布局以方格纹为框架,其间饰有四神兽、羽人及各类瑞兽纹饰,方格内部铸刻有铭文。外缘区域则装饰有直线纹和画纹带,画纹带内部以云纹或变形夔纹为主(图1-4)。神兽纹类2面,内区以钮为中心,环列青龙、玄武、凤鸟、仙鹤、飞鸟、蛇、鱼等高浮雕图案(图1-5)。
综上,东汉时期青盖镜的装饰纹样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典型组合:
(1)龙与虎的纹样组合。
(2)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神兽的纹样组合。
(3)以龙虎纹样为核心,辅以羽人、鸟、鹿、蛇、羊、鱼、龟、独角兽、双角兽等多样化的辅助纹样组合。
(4)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神兽纹样为主体,配以羽人、鸟、鹿、蛇、羊、鱼、龟、独角兽等不同组合的鸟兽纹带。
在装饰纹样方面,东汉青盖镜的主体纹饰经历了从浅浮雕到高浮雕的演变,展现出较强的立体感。主要纹饰以四象神兽、一龙一虎、一龙二虎、一龙三虎、二龙一虎、双龙双虎、四虎等为核心,辅以羽人、鸟、鹿、蛇、羊、鱼、龟、独角兽、双角兽等多样化的辅助纹样(图2)。
青盖镜的纹饰演变
东汉早期 这一时期乳钉纹镜和龙虎纹镜较为流行,而神兽纹镜则相对较少。在乳钉纹类中以七乳钉纹镜为主,主题纹饰主要源自四神兽纹的演变。主纹有两种形式:其一,钮座外九枚乳钉环绕,或为素纹带,内区乳钉间饰四神兽和瑞兽纹,形成鸟兽纹带;其二,钮座外龙虎绕钮相对,再外为鸟兽纹带。神兽纹类以四神兽纹为主,或另饰以瑞兽纹。龙虎纹类主要为龙虎对峙型和龙虎、瑞兽型。龙虎对峙型主纹为一龙一虎和二龙一虎,龙虎绕钮相对,部分身躯压于钮下,称为盘龙,无瑞兽纹。龙虎、瑞兽型主纹为一龙一虎绕钮相对,加饰羽人、鸟、羊、鹿等不同组合的瑞兽纹。
东汉中期 这一时期乳钉纹类内区主纹主要为鸟兽纹带,双周乳钉纹居多。四神兽纹已消失。龙虎纹类出现龙虎交合型,主纹仅为一龙一虎绕钮相对,龙虎尾部相交。龙虎对峙型较早期变化不大,主纹仍仅为一龙一虎、二龙一虎。龙虎、瑞兽型主纹为一龙一虎,仍存在羽人纹,出现蛇纹。
东汉晚期 这一时期青盖镜数量减少,乳钉纹镜和龙虎纹镜较为流行,新出现方格纹镜,四方格神兽镜形制问世年代或在东汉晚期。晚期方格纹青盖镜主纹以方格间饰四神兽、龙虎与各瑞兽纹,外区饰不同的画纹带。这两面青盖镜在形制、纹饰、铭文以及规格大小等方面极为相似,因此五方格龙虎镜应同为东汉晚期制品。乳钉纹镜消失,神兽纹镜自中期消失后再次出现。龙虎纹类中龙虎对峙型主纹仍为一龙一虎和二龙一虎;内区增加了瑞兽纹;画纹带占据铜镜外区;龙虎、瑞兽型主纹为一龙一虎,龙虎交合型和羽人纹饰消失。
东汉青盖镜的发展演变显示,除龙虎对峙型主纹由简至繁外,其他类型的发展演变皆为由繁至简。东汉早期青盖镜以龙虎纹为主体,加饰四神兽纹和其他瑞兽纹,而四神兽纹在此类镜上成为“辅纹”,东汉中、晚期仍存在此类纹饰布局。内区仅饰四神兽纹的铜镜只出现于东汉晚期,而以龙虎纹为主题纹饰流行于整个东汉时期的青盖镜上。
综上所述,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铜镜纹饰主题以四神纹为主,各种形态的禽鸟、瑞兽成为铜镜的主要装饰元素。此类纹饰组合在东汉时期的乳钉纹类青盖镜中较为普遍,呈现出以主纹环绕镜钮进行分区布局的新趋势。在早期双周乳钉纹镜的内区,尚存素纹带,而到了晚期,逐渐被四神兽、瑞兽纹等图案所取代,方格纹镜和仅铭有“青盖”二字的铜镜均无铭文带,铭文铸于内区,极大地丰富了铜镜的图案内容。
青盖镜纹饰寓象分析
龙虎纹 龙、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常被赋予吉祥、辟邪的寓意。在青盖镜中,龙虎纹与瑞兽纹的组合,不仅丰富了镜面的装饰效果,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同亚型的龙虎纹类铜镜,在纹饰布局、铭文内容及制作工艺上均有所差异,这反映了东汉时期铜镜制作的地域特色与时代风格。如龙虎交合纹通过龙虎尾部的相交设计,展现了和谐共生的理念;而龙虎对峙纹则通过龙虎绕钮相对的布局,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龙虎纹青盖镜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铜镜制作的精湛技艺,还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虎等瑞兽的崇拜与信仰。
乳钉纹 乳钉纹类的青盖镜,从四乳到八乳的变化,不仅展现了青盖镜在乳钉数量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铜镜制作工艺的精湛与细致。此外,乳钉纹类的青盖镜在分区布局上也体现了东汉时期铜镜制作的高超技艺。内区、中区、外区的不同纹饰和布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方格纹 方格纹类的青盖镜,虽然数量不多,但其独特的纹饰布局和铭文内容,依然展现了东汉时期铜镜制作的独特风格。方格与神兽、羽人及瑞兽纹的巧妙结合,不仅丰富了镜面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铜镜的文化内涵。方格内的铭文,或记录着铸造信息,或寄托着美好寓意。外区的直线纹和画纹带,简洁而不失庄重,与内区的繁复纹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显了方格纹类青盖镜在布局上的匠心独运。画纹带内的云纹或变形夔纹,飘逸灵动,仿佛将观者带入了那个神秘而遥远的东汉时代。
神兽纹 神兽纹类的铜镜,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铜镜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神话传说的热爱。四神兽的组合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方位和季节的认知,也寄托了他们对宇宙和谐、万物共生的理想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神兽纹中除了传统的四神兽外,还增添了瑞兽如仙鹤、飞鸟、蛇、鱼等图案,这些瑞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赋予吉祥、长寿的象征意义。
结语
东汉时期,由“青盖”民坊铸造的铭文铜镜,其特征与“尚方”官坊生产的铜镜高度相似,显示出模仿官坊的明显迹象。青盖镜的纹饰可细分为龙虎纹、乳钉纹、方格纹及神兽纹等四类,而铭文则包括纪年、“青盖”“大毋伤”“自有纪”“四夷服”及其他六类。青盖镜内区主要装饰有四神兽纹、高浮雕龙虎纹以及其他瑞兽纹相间分布组合而成的鸟兽纹带。中区一般由铭文带和直线纹各一周构成,铭文多为七言诗或四言诗,内容涉及国家安定、风调雨顺、富贵长寿、辟邪祈福以及升仙等主题。此外,画纹带伴随着浮雕式图案的发展而出现,具体纹饰各异,取代了外区的锯齿纹、波折纹、云纹等;画纹带装饰有四神兽纹、龙虎纹、羽人及各瑞兽纹相间组合分布,亦有饰花纹和夔纹。东汉青盖镜纹饰的发展历程,最初以四神兽纹为主,或以此为基础,配以羽人、鸟、鹿、蛇、羊、鱼、龟、独角兽、双角兽等不同组合纹饰;随后逐渐以高浮雕龙虎纹为中心,或以龙虎纹为主体,结合上述纹饰进行多样化组合;至东汉晚期,又出现了仅饰四神兽纹的青盖镜。从东汉早期至中期,青盖镜的主题纹饰呈现出从浅浮雕向高浮雕演变的过程,其纹饰题材与早期道家观念紧密相关,映射出东汉时期的人文思想。
[本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考古学研究”(项目号:23BKG015)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