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川博这样打造“大学校”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若微 王瑞昌

今年,随着成都成为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世界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文旅消费迎来了强劲增长。在这股热潮中,博物馆成为最亮眼的城市文化名片——许多年轻人“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将博物馆列为旅行核心目的地,深度体验巴蜀文明与现代城市的交融共生。“博物馆热”已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重要推动力,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强劲的吸引力和时代活力。

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并呈现出“深度化、研究化、全龄化”的特征。7月至8月,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累计接待观众突破6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1万余人,未成年人参观占比超四成,暑期夏令营、夜间开放、青年之家、流动博物馆走进社区等多项举措获社会广泛好评。川博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引领,通过体系化课程、多维展教空间、数字服务和精细管理,不仅有效承接了“暑期热”带来的客流与关注,更将“热度”转化为“深度”,使博物馆成为公众探索历史、学习传统文化、体验艺术创造的重要场所。

数字赋能,让参观更贴心更舒心

面对暑期接待量的运营压力,川博提前应对“一票难求”的情况,出台《关于优化参观秩序的公告》等管理办法,升级智能票务系统,运用智慧化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客流数据,建立动态入馆机制,并规范社会机构入馆行为,有效保障公众参观秩序与体验。此外,还提供多语种、多形式的导览服务,官微提供语音导览、VR视频解说、AR明信片、云展览等数字化服务,在引导观众分流的同时,提升参观舒适度。

多维展教空间,擦亮“川博学苑”教育品牌

2024年12月,川博推出了“传承、创新、发展——四川博物院社会教育展”,并在今年暑期开放展教单元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该展览位于川博青少年研学中心二楼,占地600平方米,以“教育叙事”为核心理念,规划构建“追忆过往”“新馆落成”等单元,全面呈现川博80余年社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创新实践。

暑假期间,研学中心融合教育课程、活动体验、沙龙讨论、儿童阅读等功能,打造出“川博学苑”这一多维展教空间。整体空间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软装手段,增强互动性与教育性;通过修复观摩、库区开放日、文创教育产品开发等方式,真正实现“展览即教育、空间即课堂”。

体系化课程,让孩子“学有所乐”

今年7月起,四川博物院依托全新升级的“川博学苑”研学中心,以“主题化、沉浸式、融学科”为特色,创新推出暑期博物馆研学夏令营。夏令营以“文明探源·匠心传承”为主线,深度融合馆藏资源与新课标要求,开设历史溯源、美学启蒙、科技探索、国学非遗传承四大核心课程,打造“可听、可看、可动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针对双职工家庭的实际需求,夏令营特别增设1小时的“学业加油站”时段,聘请具有文博背景的优秀教师进行作业辅导和专题拓展,不仅解决了许多家庭暑期“带娃难”的实际问题,更通过文物赏析、纹样临摹、蜀绣织造、年画竹编等内容,真正实现孩子们在博物馆的“寓教于乐、学玩结合”。家长欣慰地谈起,“没想到孩子回家还能讲出东汉制盐画像砖背后的科技故事”。两个月来,夏令营共接待学生530余人,家长反馈热烈。

流动博物馆,让文化“走”近身边

8月1日晚,川博流动大篷车驶入成都文化地标宽窄巷子,通过“可触、可感、可带走”的文化入万家创新模式掀起夜间文博热潮。活动现场不仅展出了汉代说唱俑、青铜文物等文物复制品,更设置了拓印画像砖、投壶礼射、书画团扇体验等多个互动项目,游客纷纷驻足,热情参与。当晚活动持续至22∶00,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单日数据创下流动博物馆项目的参与度新高。

这一盛况是川博践行文旅深度融合战略的生动缩影。自2009年在全国首创“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模式以来,川博始终聚焦文化资源均衡化供给,针对偏远地区、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的文化需求,量身打造“带着温度的展览”。16年来,流动博物馆跨越川渝50个市州县,走过138站,惠及观众160万余人次,真正实现“让文物翻山越岭来见你”的文化输出。

普惠服务,温暖特殊群体及国际观众

川博始终践行“无差别文化权益”理念,针对外籍观众、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构建精细化服务体系,让博物馆成为彰显城市人文温度的重要窗口。

随着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及世运会带来的外籍游客增长,川博推出多语种无障碍服务:提供多语种导览手册及语音导览,暑期现场配备双语志愿者带领外籍观众体验书法、拓印、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

面向视障等特殊观众群体,推动研发“可触的汉代文明”专题导览,配备10件文物复刻品及盲文说明卡,并通过不同气味(香料、青铜等)还原历史场景;针对轮椅使用者,馆内实现全区域无障碍覆盖,并提供升降设备服务。

多元教育,营造终身学习新生态

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川博秉持“文化为民、教育无界”的服务宗旨,推出“老年专场”等活动。特别设置每月最后一个周四的“银龄专场”老年活动,不仅提供大字版导览设备、无障碍参观动线,更研发适老化的手工创作、艺术疗愈等课程,以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

针对18至35岁青年群体在学习提升、社交互动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川博于今年正式推出博物馆“青年之家”夜校课程。夜校充分利用晚间及周末时间,开设包括非遗漆艺、博古纹样设计、短视频剪辑创作3门实用技能课程,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古籍装帧修复等多个特色课程,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参与。目前夜校已开展培训超240课时,累计培训学员达1200人次,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生态构建。

通过体系化构建、项目化推进、全域化实施,川博以“必成之心”,营造“汇学、慧学、惠学”的教育生态,不仅缓解了社会教育需求,更延伸拓展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阵地的功能。未来,川博将继续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合,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课堂和心灵栖息的港湾。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