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合力打造沈阳文旅新业态、新场景,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指导,沈阳市文博中心、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博物馆、沈阳评剧院主办的“评古论今 剧韵风华——沈阳评剧艺术展”于今年1月在沈阳博物馆开幕至今,累计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在春节、清明、“五一”和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评剧演出近百场,开展快闪活动近十项,增强观众与评剧的互动体验。沈阳博物馆此次以“展览+评剧演出+快闪互动”的方式,融合打造出一个文化新景观,深受观众喜爱,对中小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增强公众互动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展览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的立意
沈阳评剧艺术在黑土地的滋润下,扎根于民众,开出了繁茂花朵,为东北人民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一抹鲜亮色彩。此次展览通过珍贵的文献史料、精美的戏服道具、生动的舞台场景、丰富的互动体验,全面讲述沈阳评剧的发展历程、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
评剧与沈阳有着深厚的渊源。于1959年成立的沈阳评剧院,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扎根东北沃土,浸润人文气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形成了“韩、花、筱”评剧艺术三大流派,创排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奠定了沈阳评剧院在中国戏曲界的重要地位。2006年5月,沈阳评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评剧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小河流水哗啦啦,小河流水呀还是哗啦啦的响,河边的柳树还是,还是那么样的弯”……这些广为流传的评剧剧目与唱段,尽是人间烟火气。沈阳评剧艺术展的诞生,既是对沈阳评剧艺术发展历程的全面回顾,也是与评剧受众深厚的群众基础最好的链接。评剧萌芽至今,不过百年光阴,但其发轫于市井烟火,由朴实的说唱形式一步步蜕变,兼容并蓄,最终成长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剧种。其唱腔时而如潺潺溪流,婉转低回,诉尽人间柔情;时而似滚滚惊雷,激昂高亢,道破世事沧桑,灵动多变的板式,配合生动鲜活的表演,将古今故事搬上舞台,演绎百态人生。可能有人对评剧较为陌生,但评剧的唱腔、文化等其实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展览在满足公众需求,传达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强调情感共鸣,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展览开展至今,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或是戏迷,看展听戏,对评剧的热爱远远超出办展时的预期。沈阳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综合类博物馆,策划举办“评古论今 剧韵风华——沈阳评剧艺术展”,源自沈阳评剧艺术与沈阳城市文化发展创新的同频共振,源自沈阳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源自非遗文化与公众需求的完美融合。
多形式融合呈现展览,打造文化新景观
戏曲艺术是标记音符和节奏的华夏篇章,承载着千年来中华儿女朴素的情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评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依托展览,沈阳博物馆联合沈阳评剧院,打造评剧演出。评剧舞台不过方寸之地,却能让观众享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深深沉醉在动人的故事之中。乙巳新年,在成功申遗的首个春节,作为非遗剧种之一的评剧在沈阳博物馆精彩上演。国家一级演员、各派优秀传承人联袂演出《井台会》《凤还巢》《桃花庵》等剧目,让观众热情高涨,沉浸于传统戏曲的韵味之中。连续三天的评剧唱响,不仅增添了佳节喜庆,更是文化精髓的传承。
为了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评剧表演的道具、服饰等,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沈阳博物馆在节日假期,推出评剧快闪活动。在博物馆的序厅,非遗评剧快闪场面热闹非凡。演员以高超的技艺与唱功点燃全场,游客们举着手机争相拍摄,叫好声与快门声此起彼伏;一楼中庭的非遗评剧快闪活动掀起全场高潮。经典唱段与戏曲绝技轮番登场,交织出一幅传统艺术画卷,快闪演出浓缩百年戏曲精髓,展现了守正创新的艺术表达。评剧演出中,演员为了塑造好人物特点,除了穿戏装,头上所戴也极为考究。所戴各种冠帽俗称戏帽,也称盔头。戏帽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穿着的戏装相协调。在舞台上,角儿们的服饰扮相与唱腔同样重要,也同样吸引观众。快闪互动中,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与演员互动,面对面了解评剧表演的道具及服饰等。这些服饰不仅在色彩、款式上独具匠心,更在细节之处展现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中小博物馆释放文化魅力的多元路径
“评古论今 剧韵风华——沈阳评剧艺术展”集多种形式为一体融合呈现,带给观众多层次多感官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是展览与演出、快闪的融合,也是博物馆与各行各业、历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
中小博物馆办展需要扬长避短。沈阳博物馆建成于2021年年底,由于建馆时间较晚,博物馆在藏品数量、学术研究、博物馆影响力等方面有所不足,但一直秉持“人民的博物馆”的立馆理念,通过办临展、办活动等不断丰富自身,提升影响力。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博物馆在进行文化输出时,需要备好课,才能讲好课。该展正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在公众需求上做足功夫。展览用观众喜爱的演出,感兴趣的服饰、道具、扮相与观众互动,将看展与听戏巧妙融合。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的主题丰富,各具特色,可以从展出文物、地域文化、民俗等多个角度,挖掘阐释,通过演出、活动、文创、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找到展览与公众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展览如此,博物馆亦是如此,以公众的角度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公众互动起来,让博物馆与公众深度链接,才能释放博物馆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社科人文的重要传播平台,守正的同时,更要创新。实现博物馆与各界、各行业资源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新景观。沈阳博物馆成功推出“展览+评剧”“博物馆+京剧”“博物馆+轻音乐”的文化景观,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艺境共生·博物华章”沈阳博物馆沉浸交响音乐会在沈阳博物馆启幕。这场视听盛宴以文物为谱、以光阴为弦的跨界融合,让观众置身于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之境,沉浸式感受博物馆“活”起来、“热”起来的全新魅力。这是沈阳博物馆继“展览+实景演出”之后的又一创新举措,人民日报、光明网等媒体相继报道。
在文旅融合良好态势中,博物馆应寻找多元创新的表达方式,依据博物馆的定位与不同主题,联合打包文化资源满足公众需求。当下研学游、抗战主题线路、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游径等旅游线路火热,博物馆既要“请进来”,也要敢于“走出去”,主动连接公众,在“小而暖”“小而特”上做足功课,秉持初心不变的同时,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未来。
(作者单位:沈阳市文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