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古都大同的城市品牌愈加响亮。2023年,大同提出打造“木兰”文化IP的目标。2024年,“木兰”文化IP已成为大同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进一步塑造‘花木兰’等民族融合独有文化IP”。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知识与塑造价值观的社会使命。大同市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以花木兰为主题的文物大展“家国天下——从《木兰辞》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木兰辞》为切入点,刻画了刚毅果敢的木兰形象,弘扬木兰横戈跃马的家国情怀,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力量,入选“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围绕展览,大同市博物馆策划开展了以“再现花木兰”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构建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场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游客深入了解木兰精神及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唤起大众文化共鸣。
展览:木兰文化诠释 连接古今
无关姓氏,无关地域。木兰精神,有为父分忧的孝,有报效国家的忠,有女扮男装的智,有征战沙场的勇,有离别家人的愁,有辞官还乡的愿,有对镜帖花黄的喜。
大同,作为木兰故里重要考证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木兰文化底蕴。从北魏都城平城的繁华市井到木兰“归来见天子”的明堂,从云冈石窟见证的民族融合到街头巷尾口耳相传的木兰故事,木兰的文化基因在大同的时光长河里从未沉寂。
“家国天下——从《木兰辞》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展览以文物为媒,以诗歌为引,以《木兰辞》中木兰的经历为依据,分设“替父从军”“战场驰骋”“明堂受赏”“荣归故里”四个单元,结合150余件(套)展陈文物,通过多种方式,突出北朝时代特征,展现木兰精神,铺陈北魏平城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场景。
展览由大同市博物馆主办,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博物馆、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和北朝考古博物馆共同呈现。内容展示多元融合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质,让观众触摸文明共生的历史岁月,感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真谛。
社教:木兰文化成果 全民共享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如何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真正了解木兰的人物故事、传承木兰精神,成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大同市博物馆依托展览主题及内容,策划并开展“再现花木兰”主题教育活动,力求让每个参与活动的游客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木兰形象。
传统节日增进文化自信。基于展出文物,结合《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词句,在端午节、建军节、国庆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依托民俗、非遗等特色文化,先后开展“‘午’龙舟 ‘现’木兰”“‘扇’意浓浓——缫丝剥蚕”“耳畔绽华彩——复刻北魏金饰品”“‘七一’献礼——‘礼’字当先”“致敬‘八一’——以‘偶’传神”“照见未来”“生生不‘锡’”等系列活动。
在每一个节日,以“木兰文化”守护节日精神内核,让传统工艺和现代童趣碰撞,参与者在深悟厚重家国文化的同时,用创新之力激活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多元形式激发参与热情。紧密结合展览内容,针对幼儿、青少年及亲子家庭等不同群体推出社教活动,尽可能让想要参与活动的各类人群都可以找到契合点。为加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开展系列活动,以“诗词+演绎”“讲述+互动”的形式,运用直播、官方微信、融媒体等不同平台进行宣传。
当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拓展创新性提高,参与者的自主性、互动性和沉浸参与性就更加具象化。比如,在端午节融入赛龙舟的习俗,让《木兰辞》不仅是在课本中的铅字,更是“活”在非遗纸编船上的寄托,串起穿越时空的巾帼赞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邀请大同市平城区四十七校舞蹈社团的孩子们,用舞姿传递历史,用年华表现独立自信的青春芬芳,她们化身“小小花木兰”,在“七一”为党献礼,吸引了众多游客,将“礼”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木兰精神汲取力量;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契合“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的主题,结合展览中的丝绸文物,让亲子家庭了解赋税制度及纺织技术的发展,制作缫丝扇,在感受古法缫丝技艺的同时,赞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的家国情怀;“对镜贴花黄”的创意画,让参与者追求木兰自由的魄力和突破自我的精神,执着坚韧的“她”力量,是不被定义的,是不可限量的。
活动的教育形式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每场活动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包括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亲子家庭、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人士以及现场参观展览的省内外游客。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观众反馈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对木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是提升大同文化之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许多青少年表示,参与活动后对北朝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能够近距离、直观地感受到木兰精神,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思考:木兰文化认同 向下扎根
从“家国天下——从《木兰辞》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展览到“再现花木兰”活动,都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创新实践,诠释着民族英雄和民族希望,让“木兰英雄”乃至“木兰精神”永续传承。
活动丰富了参与者的历史知识,促进了观众的互动交流,在传统节日中了解木兰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活动过程中巧妙运用“打卡盖章”环节,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作为木兰文化的物质载体,“木兰”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为社教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支持,观众将有形的文创产品带回家的同时,也更好地宣传了木兰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策划活动之初就应努力实现“活动+科技”,提升活动效果和影响力。2025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位“数字将军”——超写实3D数字人“花木兰”成为现场焦点。大同“木兰IP”迈入系统化、产业化运营新阶段的同时,“花木兰数字人”将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助力,为参与者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互动服务。
此外,结合VR、AR等科技,打造沉浸式的剧场体验活动,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木兰文化。在活动过程中,让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花木兰的从军经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活动覆盖面,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随着活动的开展,如何进一步挖掘木兰文化的深度,保持活动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是大同市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之一。未来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结合新的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持续为活动注入新活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形成品牌效应。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当这声跨越千年的叩问再度响起,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传诵,大同与木兰的故事在续写,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文化之旅。在未来的岁月里,大同市博物馆会进一步拓展木兰文化社会教育活动的领域和形式,让木兰故事从传奇走入内心,扎得更深、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大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