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且类型多元。境内不仅有见证革命历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峡江会议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三军团仁和会议会址、梅元支部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湖峡江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旧址,还有承载宗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洲古建筑群、沂溪承恩堂,记录地方名人事迹与红色故事的金江西南区委旧址、芳洲胡金魁陈列馆等文物点41处。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峡江独特的历史文脉,是当地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
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传统“人防为主、被动巡查”的文物保护模式,已难以满足全域、全天候、高精度的安全监护需求——部分文保场所地处偏远、人员值守难度大,火灾、人为破坏等风险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在此背景下,峡江县创新探索“智慧广电+文物保护”路径,将已建成自然村全覆盖的村村通应急广播设施植入文物保护场景,以现有资源撬动高效保护,打破传统局限,为文物安全构建起无盲区、无空档、无错位的“智慧防护网”。
广覆盖:应急广播织就文物管理“全域防护网”
峡江县深度挖掘“智慧广电+”的潜力,以“应装尽装、全域覆盖”为目标,在文物保护地理版图上精准布局视播终端。目前已在水边、巴邱、仁和等9个乡镇范围内,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文保场所完成设施加装:涵盖峡江会议旧址、湖洲习氏大宗祠、沂溪承恩堂、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桂林中区列宁苏维埃小学、芳洲胡金魁陈列馆等7家列入江西省革命文物名录的单位,累计安装96个智慧广电视播终端。这一布局不仅实现了全县重点文保场所“无死角覆盖”,还将原本分散的文保点纳入统一的智慧监管体系,为后续多维度监测与全天候守护奠定了硬件基础。
多维度:构建文物安全风险“闭环感知体系”
为全面防范文物安全风险,峡江县在各文物保护点打造“设备监测+系统联动+人员响应”的多维度防护闭环。
全类型设备部署。在文物保护场所全面安装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并配套部署独立式烟温感、用电、用水、燃气等监测设备,覆盖火灾、漏电、漏水、燃气泄漏等主要安全隐患,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
全流程系统管理。搭载功能完备的文物安全管理系统,涵盖工作台、数据监测、单位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报警配置、报警记录、故障记录、运维管理等模块,可实时采集、分析各文保点安全数据,清晰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与场所安全情况。
全链条联动响应。系统开通专属短信资源包,预设联动机制——当监测到异常数据时,会自动向文物保护“六个一”责任单位负责人发送预警短信;若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除现场设备发声报警外,全县文物监管平台会同步接收信息,快速启动“现场预警—平台响应—人员处置”流程,打通从前端监测到后端处置的“最后一公里”,为文物安全筑起双重科技防线。
全天候:智慧远程看管实现“安全不打烊”
依托应急广播建设工程,峡江县在县文广旅局搭建起统一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文保场所的“24小时不间断守护”。
夜视功能保障夜间安全。为所有文物保护场所的视播终端配备夜视功能,即便在夜间光线不足的环境下,也能清晰捕捉场所内动态,避免“夜间监管空档”。
专人值守强化实时监测。安排应急广播专管员专职负责平台信息监测,一旦发现画面中出现破坏文物、损坏辅助设施的可疑行为,可通过远程喊话功能第一时间制止,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宣传预警前置安全关口。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传播优势,定时向文保单位周边居民、来访游客播放文物保护知识与安全警示语音,引导公众自觉保护文物,从源头减少人为安全隐患。
高效率:快速响应筑牢“文物安全屏障”
智慧广电在文物保护场所的应用,已多次成功化解文物安全危机,高效守护文化遗产。今年4月,持续暴雨天气导致巴邱镇两眼桥桥体出现裂缝,县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时捕捉到这一隐患后,立即组织人员冒雨赶赴现场抢修,避免了桥梁坍塌;今年7月,水边镇湖洲习氏大宗祠内,习姓族人修撰族谱时请木工制作樟木箱,木屑纷飞极易引发火灾,监管平台发现后,工作人员火速到场制止,消除了火灾隐患。
自“智慧网”建成以来,有效遏止了峡江县的文物损毁事件,成果赢得社会各界赞誉。峡江县以应急广播赋能文物保护的创新实践,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降低保护成本,又以科技手段提升保护精准度与效率,为新时代县域文物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峡江方案”,为守护历史文脉、传承文化遗产注入了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峡江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