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这里,既是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越窑青瓷的主产地,也是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塑造了宁波非同一般的人文特质,赋予了宁波水陆考古的无限潜力。
宁波地区考古工作发轫于1955年的萧穿铁路(现萧甬铁路)沿线考古,并在嗣后70年间,相继经历了起步(1955-1972)、初兴(1973-1986)、成长(1987-1997)、并进(1998-2005)、蝶变(2006-2019)、转型(2020年至今)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历史跨越。
70年来,国家、省、市三级考古机构,联合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各区(县、市)文物部门,在宁波这片9000多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和差不多同等面积的广袤海域中,开展了数千项水陆考古项目,发现了数百处重要地下、水下文化遗存,出土、出水了数十万件珍贵文物标本,获评了1项“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7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4项、入围3项)、1项“中国考古新发现”、4项全国“田野考古奖”、24项“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和1项“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以及“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诸多殊荣,为扩大港城名城影响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注入了“考古力量”,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作出了“宁波贡献”。
聚焦文明探源 延伸历史轴线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地域文明与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发现了140余处先秦遗存,发掘了河姆渡、童家岙、鲻山、慈湖、沙溪、塔山、名山后、鲞架山、傅家山、田螺山、鱼山、大榭、下王渡、何家、应家、井头山、东门村、施岙、汶溪等60余处重要遗址(图1),命名了“河姆渡文化”。其中,河姆渡遗址(图2)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发达的稻作农耕、高超的木构建筑、成熟的制陶技术和绚丽的原始艺术,证明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被写进中学历史教科书,并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榭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海盐业遗存;何家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结构最为完整的干栏式建筑;施岙遗址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证据最充分、文化系列最完整的古稻田;迄今所知中国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不仅将宁波的人文发展史前推到距今8300年前,更为寻找中华海洋文明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分别获评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经过数十年考古研究,目前宁波已初步构建起先秦时期的文化年表——史前时期的井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和三代时期的马桥文化塔山类型→后马桥文化→越文化,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重建先秦时期宁波地区的历史样貌确立了年代标尺;同时也初步勾勒出彼时宁波先民“逐水而居、构木为屋、饭稻羹鱼”的社会图景,以及他们从适应、探索海洋到开发、利用海洋的蓝色画卷,有力实证了宁波在中华文明版图中的特定地位与特有魅力。
聚焦港城演变 丰富名城内涵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港城发展演变,共开展港城考古项目50余项,发现并发掘了唐宋至明清时期明州(庆元、宁波)古城内外的渔浦门、东门口码头与船场、天封塔地宫与塔基、天后宫、江厦码头、子城、罗城(东渡门段、来安门段、望京门段)(图3)、水则亭、高丽使馆、天宁寺、市舶库、孔庙、永丰库、和义门瓮城、渔浦码头、崇教寺、长春塘等重要遗存。其中,位于城区鼓楼东侧的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堪称迄今宁波最为重要的城市考古成果,也是我国古代地方城市大型仓储遗址的首次破土面世,获评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外,围绕战国以降的句章故城(句章古港)、鄞县故城、鄮县故城、余姚古城和唐宋以来的慈城古城、奉化古城,以及方志记载中与宁波早期港城变迁密切相关的“小溪/鄞江”问题,同样开展了多年考古工作和多项课题研究,发现了“宁波第一城”句章故城、“宁波第一港”句章古港和鄞县故城等,解决了“小溪/鄞江”问题的千年谬误,廓清了港城互动发展脉络,还原了早期城市演变真相,丰富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聚焦“两湖”窑场 开展越瓷考古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越窑青瓷两大生产中心——上林湖窑场(图4)和东钱湖窑场,适度兼顾其他地区窑址和各地古墓葬、古遗址、古城址出土陶瓷考古研究,发现了数百处陶瓷窑址,发掘了郭塘岙、云湖、郭家峙、小洞岙、低岭头、开刀山、鸡步山、荷花芯、马溪滩、岔路、寺龙口、石马弄、马岭山、于家山、郭童岙、后司岙、上水岙、花园山、陈君庙山等40多处青瓷窑址。其中,寺龙口窑址首次系统揭示出南宋初期的越窑生产面貌,纠正了越窑停烧于北宋中晚期的传统认知,获评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司岙窑址(图5)实证了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越窑秘色瓷产地及其特殊制作工艺,获评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些考古成果,较为完整地揭示了东汉至唐宋时期越窑从初兴到繁荣再到逐步衰落、最终停烧的演进历程,及其不同时期的制瓷技术、窑业布局和生产体系,不仅夯实了宁波作为越窑青瓷核心产区的历史地位,也为当代越窑青瓷生产传承提供了样本、参考,为地方文化品牌打造提供了机遇、抓手。
聚焦涉水遗产 水陆考古并进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涉水型文化遗产,围绕海丝、海防、海岛“三海”和运河、塘河、内河“三河”,水陆考古并进,调查发掘并举,发现了施岙遗址史前时期独木舟、和义路唐代龙舟、南宋沉船、东门口北宋沉船、象山定塘南宋沉船、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象山涂茨明代沉船、象山石浦渔山海域“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等不同时期古船8艘,为蓝色文明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为海丝申遗研究注入了“源头活水”。
作为千年港口名城和水下考古重镇,宁波的水下考古工作更是值得大书特书。这里不仅设有我国首个水下考古工作站和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培养了一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水下考古团队,被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还在渔山列岛、象山港、浙江沿海、上林湖等地开展过多项水下考古项目,并多次派员参加全国和国外的水下考古活动。其中,“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图6)尤为值得关注,其众多珍贵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引发广泛关注,其先进的工作理念、科学的考古方法、创新的科技应用、超前的保护意识和多重的安全保障同样深获业界赞许,被誉为“我国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标识”“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创新之作”。
聚焦地域特色 科技赋能攻关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地域特色,以人地关系、人海关系、史前地理环境、古海岸线变迁等研究课题为重点,多学科介入,多团队协作,科技赋能,联合攻关,相继开展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遥感考古、碳-14测年、体质人类学、古DNA、有机残留物、同位素食谱分析、微痕鉴定等科技考古项目50余项,取得丰硕成果。
出水文物特别是古代沉船的科技保护(图7),是宁波考古的又一重点发展方向。近二十年来,已开展和义路南宋沉船、“小白礁I号”和上海“长江口一号”等科技保护项目10多项,同样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少成果已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刊发。
聚焦研究展示 推进成果转化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研究交流和成果展示,已出版《河姆渡》《寺龙口》《塔山》《傅家山》《郭童岙》《永丰库》《句章故城》《小白礁Ⅰ号》《于家山》《鄞县故城》《小溪(鄞江)》和《青瓷千年映钱湖》《宁波考古研究文集》《城∙纪千年》《水下24米》等报告、专著、文集、图录、纪实近70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简报、论文数百篇,并召开“水下考古·宁波论坛”等全国性、国际性高规格学术会议10多次(图8),聚智借力,共谋发展。
积极打造高雅文化坐标,合力奉献精彩视觉盛宴。建成上林湖、河姆渡、塔山、永丰库等国家、省级、市级考古遗址公园和河姆渡、田螺山、望京门、井头山等考古遗址博物馆(现场馆)各4座;开展“海洋文化探源考古夏令营”“洛阳铲下的奉化江”等公众考古或研学活动20余次;举办“‘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水下考古”等系列讲座10余场;推出“发现”“水下考古在中国”“海岛之光”“我从远古来”“海魂归来”“远古的微笑”“宝见古城”“文明的星光”“失落的古鄞城”“浙海扬帆”“从远古渔村到国际港城”等考古专题展陈近20个,其中“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获评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图9)。
聚焦发展大局 服务国计民生
70年来,宁波考古紧紧聚焦城乡发展大局,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严格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在规范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坚守文物安全底线红线的前提下,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文物保护与城乡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新方法、新范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惠、互利、共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需求提升,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这一重大改革显著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系统性,但也带来了考古任务量的井喷式增长。面对项目密集、时间紧迫、专业人手不足等多重现实困难,宁波考古人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机制,搭建起覆盖全市的“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系统”(图10),大幅提升了考古工作效率,在致力于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全力服务国计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首往昔,一代代考古人以坚韧之志、跬步之功,实证着宁波八千多年的沧桑巨变,阐释着宁波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基因传承,描绘着宁波一路求索、一路长歌的优美长卷。
展望未来,宁波考古人将以考古前置为抓手,以文明探源为方向,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理念创新为驱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全国兄弟单位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抢抓新机遇,直面新挑战,勇攀新高峰,再谱新华章!
(执笔:林国聪 王光远 丁风雅 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