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藏品收藏史与保护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沈琰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1937年抗战爆发后西迁,1939年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于2002年建成,藏品主要来源于美术学院(原艺术系)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历史文化学院(原历史系)收藏的文物和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制作收藏的各类标本、化石以及学校百年办学珍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校史档案。现设9个陈列展馆,集中收藏、管理、保存、展示近万件文物资料,是甘肃省首家服务教学科研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大学综合性博物馆。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现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大师、名家的书画作品千余幅。馆藏油画作品百余幅,主要来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老一辈美术教育家、艺术家的购藏、遗留和捐赠。

馆藏油画作品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是全国最早拥有艺术系的五所师范类院校之一。博物馆现藏油画作品以艺术系成立后陆续收藏并代代传承留存至今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生相伴,记录着西北油画生根、发芽、成长的全过程,是西北油画发展的基石。馆藏油画作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美术教育家购藏。1949年艺术系成立后,吕斯百、洪毅然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在学习资料和临摹范本稀缺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在理论与绘画技法学习中能够直面大师,体会传统笔墨精髓,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文化发达与文物市场活跃的城市,通过关系渠道购藏历代大师作品。

据西北师范大学原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先生助教王启民教授讲述,木板油画《仕女图》,便是由吕斯百先生购藏所得。此作品为清末民初广州沿海一带民间盛行的“外销油画”,无署名,以西洋技法表现中国文化元素,是研究中国早期油画风格形成、发展、转变的重要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迹。其以融合油画明暗、透视造型方式,刻画了一位清秀纤弱、端庄秀丽的宫廷仕女,左手托腮,右手捧书,静坐于八仙桌旁,若有所思的场景。人物面容及服饰刻画细腻,色彩清丽,纹理质感夸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

二是师生及眷属捐赠。西北师范大学现藏艺术系老一辈艺术家吕斯百、常书鸿、陈兴华、娄傅义等先生及眷属捐赠作品近百幅。

油画《静物》是吕斯百先生作品中之精品。该作品创作于1936年,构图饱满和谐,笔法娴熟稳健,色彩高贵而厚重。莲花菜与菜花、葱蒜等构成了丰富的绿色交响曲,又与瓦罐、胡萝卜的暖色交相呼应,在矛盾中形成完美统一,从而彰显出朴素的奢华。

1998年,常书鸿先生眷属李承仙先生、常嘉煌(1982届美术学院毕业生)先生向西北师范大学捐赠常书鸿先生油画、素描作品及常书鸿、李承仙合作国画作品近50幅,大大丰富了博物馆书画藏品数量与种类。常书鸿油画作品《古汉桥》创作于1947年,构图严谨、设色沉稳。牌坊在杂树中挺立,斜阳在冬日里送暖,雪地在蓝天下延伸。冬日里宁静的“古汉桥”,犹如常书鸿敦煌守护的安详。

三是学术交流捐赠。1978年后,为进一步发展西北美术教育,加强合作交流,美术学院先后聘请靳尚谊、吴山明、朱颖人等全国名家来学院传经送宝、现场示范。还邀请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校友杨鸣山、秦岭云等返校交流,为学生传授绘画经验,讲述师大老一辈艺术大师的绘画精神与昔日故事。

杨鸣山是吕斯百先生的学生,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调入新疆艺术学院执教17年,1978年定居澳大利亚,获得“皇家院士”称号。1992年后多次返校讲学,为学校留存人物、风景油画作品近十幅。《南澳风光》是其中的一件风景作品,呈现出浪漫的印象写实画风,色彩丰富、典雅,令人感受到明朗、愉悦的美感。

四是博物馆征集。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收藏为主线,征集吕斯百、洪毅然、张阶平等美术学院知名教师作品百余幅。油画作品《男子肖像》是2012年学校110周年校庆时征集的1951年吕斯百先生课堂示范作品。画面人物形象敦厚,结构准确,运笔干练,色彩简明、整体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力。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与陈列展示的油画作品,是艺术大师与学校深厚情谊的见证。保存、保护好这些作品,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创建人文环境,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搭建平台,让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代代相传是博物馆的使命。

馆藏油画作品保存现状

建立书画藏品档案是书画作品保护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国家文化财产保存保管的法律依据。档案准确、翔实的作品信息是陈列展示与科学研究、有效利用的基础。本馆藏油画作品档案主要分为《藏品总登记账》与《书画藏品分类账》。总账是馆藏全部文物的总登记账,严格把关藏品数量等信息,做到账物相符。《书画分类账》详细记录作品的总登记号、分类登记号、作者、作品名称、年代、质地、尺寸、题材、数量、题跋、装裱形式、流传过程、破损程度、照片采集、作品介绍、征集时间等信息。

馆藏油画作品均装有外框,以悬挂形式分别展示于书画陈列展室和存放于书画库房。“艺术臻品——书画陈列展室”自建成以来已历经十余载,展厅展出字画70余幅,其中油画作品30余幅。2021年博物馆新建480平方米库房,设立防盗、防火、防污染等设施,放置恒温、恒湿设备,购置书画存放密集架。油画存储架可将作品背靠背悬挂,改变了库存作品原来叠置、堆放的状态,库房书画存储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

2020年初,博物馆对全部馆藏文物进行了清查、摸底、健康评估工作。展厅陈列的油画作品因长期悬挂展出,折痕、裂痕更加明显,并因灯照时间过长以及除尘不够及时,颜色退化严重。库存油画作品因原库房保存条件差,空间简陋、狭小,且作品被叠放,画框变形、扭曲,画面有划痕、画布松垮现象严重,令人担忧。近年来,博物馆对部分卷轴国画作品配备囊匣,对因装裱损伤不能展示的部分国画作品有所修复,但油画作品一直没有修复性保护措施。

馆藏油画作品的保护措施

针对馆藏油画作品保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考虑学校博物馆的现实条件,综合分析提出以下油画保护措施。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健全博物馆管理体制是藏品保存、保护,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本馆自建成以来,依托学校历史、生物、美术等学科科研平台优势迅速发展,但仍存在经费少、人员匮乏、业务不专、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健全博物馆章程,日常业务工作遵守国家《馆藏文物出入库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相关博物馆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和内部机构设置等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增强文物、书画等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二是完善油画藏品档案。目前西北师范大学馆藏油画作品设有《藏品总登记账》《书画藏品分类账》和《书画出、入库登记账》,应进一步细化作品管理账目及档案,完善作品《原始登记账》《历史资料账》《研究与著录资料账》《保护资料账》《借出情况资料账》等辅助账,使整个藏品登记工作形成一个以《藏品总登记账》为核心的完整系统。

三是展示作品配置保护设施。本馆书画陈列室应该配置保障作品安全的恒温、恒湿系统以及科学的照明、空气净化等设备,使作品展示与库存环境温、湿度相一致。展厅温度应该保持在20±2℃,相对湿度控制在50±5%之间,照明不能超过50勒克斯,并对展柜微环境进行调控、检测,填写数据随时对作品进行健康评估。其次,定期更换展厅展示作品,避免因长期展示再度对作品造成损伤。

四是油画库房检测与分析。利用传统保护方法和现代技术成果保护油画作品载体。对作品保存环境温度、湿度进行检测控制,对霉菌、病害等采取预防性措施,对库房与展厅空气质量进行气体净化。定期填写检测表格,随时对馆藏油画作品做出科学的健康评估。

五是搭建油画修复平台。搭建油画作品修复平台,购置专业修复设备,聘请油画修复专家来馆进行专业培训,并指导作品拂尘、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400家高校博物馆,它们依傍高校学科优势迅速发展,有着不同特色。西北师范大学历经百年沧桑,珍藏的历史人文资源讲述着著名教育专家、学者、艺术家艰辛建校的故事。书画是学校博物馆藏品中的亮点,因绘画材质、材料、装裱等形式不同,油画的保护措施与中国画也有所区别。如何更好地保护油画作品与优化收藏资源是本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现阶段全国各类博物馆尤其是高校博物馆值得重视的一项工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