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卢沟桥抗战史迹的全面性系统性保护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卢沟桥,这座横跨永定河的古老石桥,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物。1937年“七七抗战”在此爆发,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日本侵略者,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也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史迹,都是镌刻着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对卢沟桥抗战史迹的全面性、系统性保护与展示具有深远意义。

守护初心:多年来抗战史迹保护的积极成效

卢沟桥作为抗战史迹的价值早已被国家和人民深刻认知。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含宛平县城)被明确列入“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类别,标注为“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的纪念地”。这一认定,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其作为革命文物的核心价值与定位,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可遵循的根本。

多年来,一系列保护举措稳步推进。1950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便着手对卢沟桥进行保护维修。随后30多年,卢沟桥不断获得维修、加固,其交通功能也一直延续、维持、提升。但随着其所承载压力的增大,在侯仁之、郑孝燮等有识之士的呼吁下,1985年8月,北京市政府决定禁止机动车辆和畜力车在卢沟桥上通行,卢沟桥从此退出主干交通运输功能,开启了纯粹作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展示的新篇章。

1986年,北京市专门成立“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对桥体进行全面修缮,拆除曾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精心恢复古桥原貌,让卢沟桥重焕历史光彩。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减少外界干扰,成为一个单纯的文物古迹展示保护的景点。1997年,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补救,进一步完善了桥体保护。进入21世纪,保护工作持续升级,2017年7月,卢沟桥启动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3D扫描和色彩采集,为桥体、旧桥面遗址、501只石狮、281根望柱等全部石质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高精度再现卢沟桥古老风貌,为后续保护修缮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2018至2019年,新一轮保护修缮工程开展,且在2019年检测中,运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无损检测技术,极大提高检测精度,为今后监测和修缮筑牢科学的信息资料基础。

宛平城与卢沟桥紧密相连,同样承载着厚重的抗战历史。城墙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年遭受日军炮击留下的累累弹痕。为了保护宛平城的历史风貌,1984年,宛平城启动首次维修,重建城楼与瓮城,让这座见证抗战烽火的古城重展往昔风姿。经过历次修缮工作,宛平城成为侵略者暴行与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永恒见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198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宛平城内落成。历经1997年、2005年、2025年三次改造升级,实现了规模和展陈水平的三次大飞跃。馆内现存馆藏文物30000余件(套),其中一级藏品达百余件(套)。展览以珍贵翔实的历史文物、照片及视频资料为主体,深入挖掘真实感人的抗战故事,直观展现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史。展览不仅全景式展现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等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历程,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还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彰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性贡献。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配套工程,1995年7月7日在宛平城外南侧建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2000年8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以卢沟桥、宛平城为核心,连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构成的区域,已成为重要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游客、学生及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瞻仰。他们在这里聆听历史回响,感受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

挑战仍存:保护展示的系统性尚待提升

尽管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卢沟桥抗战史迹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仍有诸多提升的空间。当前存在的一些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历史与遗址调查研究有待深化。对卢沟桥地区抗战遗迹的整体脉络梳理尚不充分,部分战斗遗址、战壕、碉堡等遗存的历史关联与空间分布研究不够深入。例如,在“七七抗战”中,日军进攻路线涉及的一些关键据点遗址,其准确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对于我方29军防御工事的分布与协同作战体系,也缺乏全面系统的阐释,未能完全廓清“七七抗战”的完整历史场景。

二是重要遗迹保护力度亟待加强。岱王庙(驻守卢沟桥、宛平城、卢沟铁路桥和迴龙庙地区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部所在地点)、卢沟铁路桥(平汉铁路铁桥,“七七抗战”期间争夺激烈的核心战场)、迴龙庙战场遗址等重要史迹,尚未被纳入全国或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系。这些遗迹目前保护层级较低,管理力度相对不足,面临自然侵蚀、人为破坏风险,其历史价值与保存环境不相匹配,且在政府及社会层面尚未形成对其重要性的广泛共识。

三是价值阐释传播仍需加强。较为突出“卢沟晓月”的景观价值、宛平城“京西胜景”“拱卫京畿”的地理意义,虽有历史依据,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七七抗战”这一核心主题。在部分旅游宣传、讲解中,过多聚焦于景色优美、地理位置重要等方面,对卢沟桥作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地的历史意义、精神内涵挖掘不够,使游客难以深刻领会其核心价值,弱化了革命史迹的精神内核。

四是展示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现有展示多聚焦卢沟桥、宛平城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未能将残存的战壕、碉堡、战场遗址等串联成完整的历史叙事。各遗迹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公众参观时难以全面感知“七七抗战”全貌与细节,无法形成系统、连贯的历史解读与认知,弱化了教育效果和历史感染力。

以全方位保护展示体系打造世界级反战精神高地

为进一步彰显卢沟桥抗战史迹对全民族抗战形成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需多维度推进全面性、系统性保护及展示工作。

全面认识卢沟桥抗战遗址作为系列遗产的特征

卢沟桥“七七抗战”史迹遗存,是一组抗战遗存的系列遗产,是事件的背景、发生、进程、影响等一系列民族记忆的历史空间。比如岱王庙是驻守卢沟桥地区29军前沿战斗指挥中心;从卢沟桥东侧“卢沟晓月”碑向北至迴龙庙一带,是总长1400余米的29军战壕;迴龙庙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节点,是双方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场。另外,迴龙庙遗址东南约300米处,至原大瓦窑村西1000米处,东西约600米,南北约500米范围内的大片空间,到现在的永定河堤及河滩,当是日军演习时“不明枪声发生处”、所谓“演习士兵失踪处”。这一空间虽没有任何文物遗存,但作为见证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所”,具有极为突出的关联性历史价值,应当保护这一空间场所的景观真实性,保留适当视觉环境,以赋予其与宛平城、卢沟桥、卢沟铁路桥、迴龙庙战场遗址间的相互关联。

因此,必须关注卢沟桥抗战史迹这一系列遗产的整体性价值特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对卢沟桥抗战遗址、遗迹的系统调查,全面梳理“七七抗战”的历史脉络,厘清战斗过程、中日军队部署态势与现存遗址的空间关系。全面廓清卢沟桥抗战遗迹间的联系,将其作为一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系列遗产看待,强调相关遗址遗存的联系,既保护“七七抗战”记忆的逻辑联系,也在视觉上保持主要遗址间的空间关联。

提升重要抗战遗迹保护等级

当前,应加快推动卢沟桥抗战文物资源的价值认定工作,对具有重要见证意义的遗迹遗址要做到应保尽保。建议将“平汉铁路桥”的名称明确为“卢沟铁路桥”。“七七事变”的主要战斗都发生在铁路桥及其铁路沿线,从1937年7月7日至12日期间,日军对宛平城东关和铁路桥发动多次进攻,以铁路桥的战斗最为激烈。1949年以后铁路桥虽经过8次以上的加固改造,但其基本位置、铁桥形式、桥墩等都没有大改变,具有显著的历史纪念物的标识性意义和价值。因此,要明确卢沟铁路桥对于“七七抗战”的重要意义,并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建议赋予岱王庙等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的文物更高的保护级别。针对迴龙庙战场遗址等,也要考虑对尚存遗址遗迹及其周边环境与重要空间的整体性风貌保护。

对上述文物应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保护措施。加强对遗迹保护修缮、日常维护监测,避免建设性工程对历史环境的破坏。通过提升保护层级,提高社会关注度,凝聚保护合力,确保这些重要遗迹得以妥善保护,延续其历史文脉。

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

建议以“卢沟桥抗战史迹国家文化公园”为目标,围绕一系列的战争遗存,系统复盘真实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以系列遗产为理念,将卢沟桥、宛平县城、卢沟铁路桥、岱王庙、战壕遗迹、迴龙庙战场遗址遗迹以及大枣园所谓的“一文字山”日军指挥地(尚存日军碉堡及日伪时期修建的“一文字山”纪念碑底座部分)构成相对完整的“七七抗战”系列遗产的体系。构建“总—分—总”游径展示系统,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总”体叙事核心,通过设计合理的步道、完善统一的标识系统,串联各遗址点,在岱王庙、卢沟铁路桥、迴龙庙战场等关键节点设立展示说明或结合服务设施建设小型陈列室,利用永定河绿道、晓月郊野公园等现有空间,系统展示战壕遗迹、迴龙庙战场等空间。可将东北部大枣园一带,依托赵登禹将军墓与日本指挥遗迹大枣园碉堡,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展示区。最终引导公众形成对“七七抗战”整个过程的“总”认知,全面理解卢沟桥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历史意义。

同时,要通过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基于整体性、系统性、真实性原则,突出抗战主题的核心地位,合理界定“卢沟晓月”等历史景观的从属角色。开展科学布局、有效保护,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展示区域、配套服务区域,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开发,保护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及环境风貌,杜绝复建与抗战主题无关的“假古董”。

迈向世界级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地

将卢沟桥抗战史迹构建成为世界级二战纪念地和精神圣地,既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对人类和平的庄严承诺。这里作为1937年 “七七抗战”的爆发地,不仅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更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形成,其历史价值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抵御侵略、捍卫正义的共同记忆载体。应结合国际二战史研究成果,深入阐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意义,用翔实史料、文物遗址构建起跨越地域的历史共识;以开放交流为纽带,加强与诺曼底登陆遗址、珍珠港纪念馆等世界级二战纪念地的联动,通过联合展览、学术对话等形式,让抗战精神与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相互呼应;更要以精神传承为核心,将其打造为人类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精神高地,让每一位参观者在触摸历史中感悟不屈抗争、守望和平的永恒价值,使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真正成为跨越时空、凝聚人类共同情感的世界级精神坐标。

卢沟桥抗战史迹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遗存的守护,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唯有全面、系统地珍视这份遗产,才能让“七七事变”的历史记忆永不磨灭,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我们应肩负起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推动卢沟桥抗战史迹保护展示工作迈上新台阶,让这片土地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圣地,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执笔:宋新潮 燕海鸣 陈雨蕉 付梓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21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