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第41项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宁夏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得到高度认可
西夏陵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对我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及君主世系具有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陵区内发现的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及其经由“丝绸之路”对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规定,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共有6条,西夏陵满足标准Ⅱ和标准Ⅲ。标准Ⅱ,西夏陵作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群,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特征,充分展现了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标准Ⅲ,西夏陵以真实、完整留存至今、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广袤的洪积扇戈壁滩上的规模宏大、类型丰富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遗址以及陵区北端的大型建筑基址等4类建筑遗址群,及其与贺兰山浑然一体形成的壮丽景观,连同陵区发现的西夏文残碑在内的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直接为11至13世纪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繁荣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这一时期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西夏陵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家文物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的指导与支持下,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联合敦煌研究院持续开展西夏陵的文物本体保护工作。1986年西夏陵保护管理机构成立之后,陆续针对帝陵及主要陪葬墓中病害严重的区域,特别是结构不稳定的土遗址,采取了临时支护措施。1986年至1999年修建3号陵西侧的腊塔沟防洪堤坝和1、2号陵西侧的现代防洪工程。2000年至2017年实施系统全面的本体保护工作,完成9座帝陵、44座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等区域的加固保护工作。2000年实施3号陵加固工程,2011年实施6号陵保护工程,2012年实施4号陵保护工程,2013年实施3、4、6号陵防洪工程,2014年实施1、2号陵及39号陪葬墓加固保护,2015年实施北端建筑遗址回填保护,2017年实施了5、7、8、9号陵和陵区陪葬墓加固保护工程。2018年至今,逐步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包括日常养护、馆藏文物保护、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城市防洪系统工程、防灾减灾措施等。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一期项目,对馆藏的380件等级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搭建了西夏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对馆藏部分文物实施了科学的文物保护措施。实施了贺兰山东麓现代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将陵区的防洪与城市防洪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遗产区的防洪能力。
西夏陵考古工作稳步前行。1972年至1977年,宁夏博物馆对6号陵(原编号为8号陵);7号陵东、西碑亭;MⅣ-001号(原编号M108)、MⅡ-066号(原编号M16)、MⅢ-107号(原编号M101)陪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1986年至199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陵区开展了全面的重新调查,进行了统一编号,并完成了详细的测绘。开展北端建筑遗址、3号陵东碑亭考古发掘,最终确认了9座帝陵,陪葬墓数量由近百座增加到207座。1998年至2008年,开展3号陵西碑亭清理、对3号陵、6号陵地面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2013年至今,对陵区陪葬墓与防洪工程遗址进行了调查,共统计陪葬墓271座,发现防洪工程遗址32处,其中防洪墙26处,排洪沟6条。并对2号陵西侧和Ⅲ区M93陪葬墓局部防洪工程进行了发掘。
西夏陵保护管理得到完善。在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法规体系、资金保障、档案管理、游客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之上,西夏陵在遗产监测、价值阐释、公众参与、对外交流、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构筑起多层次、宽角度的科学保护管理体系,实现遗产保护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保护协调机制。以市长为总召集人,部署西夏陵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确保各项保护规划得以落实,汇聚各地、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协调处理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和任务,以增强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组建专业机构队伍。组建起一支由遗产保护管理、文物博物馆、考古等不同专业背景构成的160余人的专业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人员10人,本科学历人员63人,高学历人员占到总人数的45.6%。与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良渚遗址、山西博物院等行业机构开展保护、管理、展览等业务交流。
健全法规保障体系。构建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三级法规保障体系,地方出台了《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公布实施《西夏陵保护规划(2019—2035)》《西夏陵保护管理规划(2019—2035)》。
保障保护专项经费。长期以来,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对西夏陵保护管理投入大量资金。银川市明确将西夏陵保护管理资金写入《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将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完善保护管理档案。制定西夏陵档案框架体系,实现档案资料数字化存储。西夏陵档案分为考古发掘、文物藏品、遗产研究、阐释展示等十个类目。总计收录案卷900多卷,文件5万余件,图书6237本,参考论文309篇,可移动文物照片9384张,历史影像照片15张,历史卫星影像21张等。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2024年7月,全新的西夏陵监测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从而建立了完备的遗产监测系统,形成了一套包含采集、审核、预警、研究、利用等环节的监测管理体系,对遗产保存与保护、影响因素、管理保障、利用与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测。
提升游客服务质量。实施游客容量控制,制定并落实服务质量控制标准,以西夏陵游客中心和遗产区服务点构成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提供餐饮、文创、休憩、观影、医疗救援、特殊游客接送、志愿服务、自助语音讲解等全方位服务。
深化遗产价值阐释。构建以“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为核心的西夏陵遗产价值阐释体系,重点依托1、2、3、4、6号陵进行现场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西夏陵的深厚底蕴。西夏陵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西夏历史文化展”“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展”为基本陈列,展出西夏陵出土文物3000余件,向游客全面展示西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社会经济及西夏陵遗产价值、保护历程。
提升公众参与广度。公众主动参与遗产保护,志愿进行文物安全保护和宣传。周边居民同步参与到西夏陵旅游业发展中,实现了西夏陵与当地社区的共同发展。举办主题摄影、书法、儿童画、征文比赛、越野挑战赛以及徒步观星露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同步推进进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六进”活动,提高公众参与西夏陵保护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对外宣传交流。先后引进和推出举办“古冢记忆——西夏陵出土文物展”“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香事清心——苏州博物馆藏香具集萃展”等一批精品展览。制作拍摄《神秘的西夏》《揭秘西夏陵》《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片》《西夏陵纪录片》等多部作品并在央视等平台播出。
深入遗产学术研究。50余年来,刊发研究专著、论文300余篇。出版《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西夏六号陵》《西夏陵》《西夏文物》《西夏社会》《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一批学术专著,出版《西夏陵研究》内部刊物。与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宁夏大学开展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举办了“大遗址考古的新视角、新方法、新发现学术论坛”“敦煌与西夏学”等一批重点学术交流活动。成立西夏研究院,开展相关研究。
开创文旅融合新篇。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打造“文旅+”多元融合模式,推出西夏文物连连看、文物修复等特色研学课程,以及3D影视《西夏情缘》、4D影视《西夏地宫奇幻之旅》《时空秘境之旅——重回西夏》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建立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深度发掘西夏陵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与共享的中华文化瑰宝。设计研发西夏瑞兽、文创雪糕、西夏陵考古盲盒系列等600余款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精心打造《神秘的西夏陵》沉浸式西夏文化空间,运用前沿的VR技术设备,为游客精心打造一场流畅且逼真的虚拟现实之旅。
西夏陵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夯实。实施环境整治工程、陵区道路改造、电力设施改造和安防系统建设等项目。于110国道东侧新建9000平方米西夏陵博物馆、12000平方米西夏陵综合管理中心,配套建设游客广场、停车场、绿化工程、地下人行通道、主供线路等工程和西夏陵展示标识牌。实施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提升项目、西夏陵展示利用和环境提升整治工程。开展西夏陵展示中心、档案中心、监测中心建设,完成西夏陵遗址展示、双陵服务中心、西夏陵老博物馆前广场等服务设施及环境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建设界桩、围栏等遗产地保护设施。
成功申遗后宣传工作取得成效
中华文化瑰宝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西夏陵申遗成功后,在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及区市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下,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精耕细作、精准发力,让西夏陵以更加生动、新颖的形式在新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闪耀光彩。
多角度强化西夏陵价值阐释。前不久,在宁夏银川召开的第九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暨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科研机构120余名专家学者的目光,从不同领域阐释西夏陵所蕴含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挖掘西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传承发展史实,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专家历时8年编撰的《西夏通志》也在研讨会上首次亮相,填补了国内外大型西夏历史著作的空白。在考古研究方面,多部门联合完成西夏陵7、8号陵考古勘探简报和西夏陵数字化考古测绘一张图田野测绘初稿,已于8月下旬开展田野考古调查,西夏陵环境考古调查报告也正在编写中。积极与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争取,将在银川召开中国考古学会年会。完成《西夏陵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大遗址考古应用示范》中期评审,并积极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西夏陵相关的文化遗产、考古、历史等方面的课题项目。
多渠道强化文化交流交融。今年8月,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策展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在西夏陵博物馆正式对游客开放。作为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2025年度精心策划的重点展览之一,不仅是西夏陵首次引进的世界文化遗产专题展览,还有效扩充了西夏陵博物馆现有展陈体系,更为我国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跨时空对话搭建了平台。在此之前,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强化文化交流交融,先后联合宁夏博物馆、银川文物管理处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青海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举办“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并邀请山西博物院在西夏陵博物馆举办“晋韵华彩——陕西琉璃艺术”展,通过“主题巡展”“跨文化对话展”等形式,打破时空界限,让这些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交流互鉴。
多平台强化主流媒体宣介。7月11日,一则《“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新华社快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的第一时间发布,向全国人民告知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自治区及银川市各级主流媒体的消息报道接踵而至。为做好西夏陵申遗成功宣传报道,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坚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整理西夏陵申遗历程、考古、保护、价值阐释等文字内容24.7万字,照片11类514张,视频9类50余个。持续加强与国家文物局、区市相关部门以及中央驻宁各新闻媒体对接,高质量完成西夏陵申遗媒体内部通气会、座谈会及集中采访采风2次,协助、配合完成对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团队负责人陈同滨、敦煌研究院西夏陵本体保护负责人杨善龙、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等相关领域专家及西夏陵区管理处参与申遗工作人员、遗产区、博物馆的采访、拍摄,系统宣传西夏陵价值阐释、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截至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宁夏广播电视台、《银川日报》等各级主流新闻媒体及海外平台刊播发西夏陵相关宣传稿件约75758篇(含转载),西夏陵遗产价值、保护管理、申遗历程及意义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声音、好故事登上国内外主流媒体荧屏报端,全网总浏览量约13亿人次。
多途径强化公众活动引流。在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天,一场以“世遗西夏陵:千年见证文明交融”为主题的主场活动拉开了西夏陵申遗“1+N”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帷幕。在宁夏银川兴庆区玉皇阁广场、银川美术馆等地,“光映古今”专场光影秀、“童绘西夏·共画未来”百米长卷彩绘等25场次分会场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以申遗成功24小时内、一周内、一月内三个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文艺演出、主题宣讲、文明实践、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方位展现西夏陵文化底蕴和申遗成果,凝聚起宁夏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行动。在银川市民大厅,“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主题展览也吸引不少干部群众驻足观看。此次展览共分为“西夏陵申遗成果展”“西夏陵印象——申遗艺术作品”两个部分,现场还摆放了申遗文本、工作简讯等资料以及极具西夏陵特色的塔灵灵玩偶、瓦当香薰、鸱吻冰箱贴等20款近百个文创产品,让西夏陵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力以赴做好下一步工作
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持续推进遗产区、缓冲区动态管理,结合西夏陵土遗址特性,实施有针对性的遗址日常维护工程。强化文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借助遥感监测、物联网等先进手段,对西夏陵本体及其环境实施全面、即时的监控。借助大数据分析,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
深化价值阐释研究。持续开展西夏陵防洪工程遗址、北端建筑遗址等考古工作,重点做好已有考古成果梳理,加快推进考古报告、研究报告编辑出版和专业著作、学术文章撰写发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从不同视角解读西夏陵的文化遗产价值。积极引入多方力量,鼓励国内外科研团队、学者围绕西夏陵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精心策划多样化的文旅融合项目,匠心打造以西夏文化为灵魂的文创产品,深化设计层次,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西夏陵特色的文创IP。全方位运用新媒体矩阵,立体展现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魅力。借助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契机,宣传推广西夏陵文化,向世界展示西夏陵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西夏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促进贺兰山东麓文旅融合深入发展,为宁夏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
鼓励公众参与遗产保护。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参与遗产保护决策和旅游服务活动,实现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遗产监督与传承弘扬活动,让西夏陵遗产价值和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文/图:刘峰 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