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吴越文化 《寻古中国·吴越记》开播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社文

本报讯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吴越记》,于9月8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春秋时期曾经崛起吴、越两个诸侯国的吴越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里是我国稻作农业、原始瓷器和人工运河的发源地。5集纪录片充分利用良渚古城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成果,结合《史记》《越绝书》《左传》等典籍文献记载,深入展现吴越地区从稻作农业起源到融合统一的恢宏历程,剖析其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特质,及其在礼制、艺术、思想等领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深远影响。

考古揭示,百万年前,吴越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生息。在钱塘江畔的上山遗址,一万年前的先民成功驯化水稻,从事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刳木为舟”,拉开了探索海洋的序幕;气势恢宏、秩序井然的良渚古城,以其精密的水利系统和象征王权、军权的玉礼器,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节目首次系统性梳理吴越地区的水利传统——从良渚水坝的防洪灌溉,到春秋时期胥溪、邗沟的运河开凿,再到隋唐大运河的贯通,展现水利文明的演进脉络。结合绍兴印山越王大墓的考古发掘,解读越国崛起的起点与吴越冲突的历史节点;通过湖北荆州枣林铺出土的战国竹简,首次系统解读了吴王夫差在存亡之战中,基于后勤、兵力等现实因素,接受越国求和的复杂考量,再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国逆袭崛起之路。

多项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在节目中呈现,包括通过对江苏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带有“右司空”官署戳印的秦代陶筒瓦残片进行解读,实证了秦设会稽郡的郡治所在。

节目还将视野拓展至秦汉以后的吴越故地,看王羲之在会稽山下挥洒出“天下第一行书”;看黄公望绘就《富春山居图》,奠定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范式;看王阳明在绍兴创建稽山书院,将“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远播东亚……这些诞生于吴越地区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寻古中国·吴越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运用数字建模与AI等新技术,让历史遗存“活”起来。

(社文)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