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保障我们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始终保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竭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在聚焦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谋实策、出实招、务实效,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向前向优发展,开创了文物工作新局面。
“三道防线”护航文物
文物安全是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莒南县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442处,可移动文物4万余件,历史底蕴深厚,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多年来,莒南县坚持做好文物保护、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工作,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安全,以“三道防线”守护文物平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以保护为主线,实现“关口前置”,杜绝文物安全隐患。一是开展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先后组织实施两期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建立博物馆环境分布式智能监控设备和系统,实施馆藏文物保存小环境和微环境智能调控,进一步健全和优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从而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同时,实施文物本体修复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全面提升馆藏文物综合保护能力,使各级各类文物处于稳定、安全的保存环境,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二是实施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先后推动实施山东省第一个青年团支部——金沟官庄团支部旧址修缮工程,以及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甲子山战地医院旧址等革命类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此外,还新确立并公布8个以革命旧址、遗址为主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革命文物的保护等级,确保红色文化遗存的安全。
以制度为主线,推出“日记录+月报告”,护航文物安全。莒南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分布广,全面巡查监管的难度较大。为扎实筑牢文物保护安全屏障,在确保全县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近距离效应”,创新实施“日记录+月报告”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制度,并将此项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镇街文化考核体系,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末端”人防保护。同时,还推动实现全县442处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公益岗文保员的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县16个镇街的文化站长及所有村级文保员分三个片区进行全员培训,确保镇、村两级文保人员心中有责任、手上有技能、管理有效益。
以政策为主线,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一是努力落实考古前置。莒南县政府出台《莒南县人民政府关于莒南县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考古前置、考古程序、责任落实、现场管理、工作保障等进行明确。同时,制定相关政策解读文件,全面推动国有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扎实落地,确保文物安全。二是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考古调查勘探,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实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共进。
“三条路径”活化文物
莒南县坚持文物保护与利用并重,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多路径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文博“云”课堂是莒南县打造的“永不打烊”的博物馆服务模式,旨在进一步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云”课堂以馆藏精品文物、传统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以系列文物“云”展览、文物展示微视频、文物主题宣传片等为展示载体,突出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体系,创新表现手法,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物宣传力度。
同时,在此基础上配套升级推出“文博课堂·你来点单”服务项目,制作了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形成文博课堂资源库,并根据观众需求和订单分类,精准开展文物“云”课堂直播和录制视频推送。目前,已推出《渊子崖保卫战》《厉大娘》等“云”课程,深受观众好评。
此外,为充分展示馆藏文物,近年来莒南县积极建设数字化博物馆,逐步实现藏品管理系统数字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文物魔墙、全息OLED屏等新型展示形式。同时,在文物展示方面转变文物 “沉稳”“厚重”“高冷”的固有印象,先后推出以短、轻、快为主基调的系列文物微视频30余期。微视频均精选馆藏文物进行录制,视频时长控制在10秒至15秒之间,配以轻快的音乐和简练的介绍,以轻松活泼的短视频形式,让受众在简短的时间内入眼、入脑、入心,使文物传播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为进一步激发文物新活力,莒南县因地制宜,推出“Yes!博物馆”研学社教服务品牌,通过文博“手工课堂”、文博“红色课堂”、文博“行走课堂”等研学活动,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研学需求,有效拓展了“Yes!博物馆”研学社教品牌的社会服务辐射面。丰富、多样、深度的研学体验不仅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也使其对古代历史产生兴趣。活动自开展以来,共服务全县青少年观众2.6万余人,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项聚焦”促进融合
近年来,莒南县努力推动文物价值转化,以文物安全保护为底线,以文物活化利用为主线,通过不同路径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使文旅融合影响力逐步扩大,开创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物篇章。
依托文物资源优势,莒南县聚力打造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漫游+体验”。莒南县着力建设红色旅游园区,以山东省政府旧址为核心集散地,新规划红色文化园区1处,采用主题景观、生活体验场景还原、传承人讲故事、情景剧演出等形式,全面展示莒南的变迁与传承。同时,利用虚拟IP形象引导,实现各红色景区漫游联动,充分发挥旧址“集聚—扩散”双效应,吸引游客游览县域内其他红色景区。
二是聚焦“多点+一线”。莒南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观光大道,以编制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为契机,围绕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有效串联渊子崖自卫战遗址、马棚官庄红色文化特色村、山东省第一个青年团支部——金沟官庄团支部旧址、沂蒙精神厉家寨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特色村落和红色景区,完善沿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突出莒南旅游的红色文化氛围。
三是聚焦“主题+融合”。莒南县丰富文旅高质量发展新业态,在突出山东省政府旧址红色主题的基础上,结合天马岛旅游区、无极鬼谷旅游区、彦林书屋、茶溪川田园综合体等景点,丰富拓展旅行活动,实现人文资源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文创、乡愁乡情特色街、博物馆小镇等文旅新模式,进一步丰富文化“两创”及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下一步,莒南县将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多点支撑,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拓展活化利用途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作者单位:莒南县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