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廉秉公——孔府旧藏‘誊黄’撷英展”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秀萍

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倡导的清正廉明、克己奉公、正心修身等价值理念,对于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孔子博物馆于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推出“持廉秉公——孔府旧藏‘誊黄’撷英展”(下文简称“持廉秉公展”)。

誊黄档案是孔子博物馆特色藏品,因其内容的权威性、重要性和精湛的图文雕刻技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持廉秉公展”精心遴选出104件具有代表性的珍贵誊黄进行展出,展览主标题“持廉秉公”四字即来源于档案中的原文记载。我们以此为题旨在深入挖掘、系统阐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充分发挥馆藏文物服务当今社会发展的作用。展览划分为五个部分,主题明确,导向鲜明。

第一部分 王言为制——恩诏誊黄

选人用人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在中国传统社会,皇帝临终前会通过遗诏向全国臣民宣告继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对继承人德、才的考量是重要标准。新君登基后也会发布登基诏书作为合法即位的官方宣告。展览以“康熙皇帝遗诏誊黄”作为开篇,引出展览核心内容。

康熙皇帝遗诏誊黄(图1)

此件誊黄纵59厘米,横177厘米,字迹工整清晰,保存状态完好。遗诏中清圣祖康熙帝特别推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了对贤臣的渴望。可见,即使文治武功成就显赫的康熙帝也面临着选人、用人的困扰。遗诏末尾确定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些记载不仅显示了康熙帝在继承人确定和人事决策中综合考量的要素,亦可厘清与雍正帝继位相关的历史传说,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颇受观众青睐。

第二部分 委重投艰——官员委任誊黄

清代官员委任使用敕书,规定领敕官员的具体职掌,并加以告诫训诲,对官员的廉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官员委任敕书既是其行使职权的凭证和依据,又是明确各官责任、隶属关系、对其进行考核及奖惩的法律依据。

咸丰四年任命山东巡抚崇恩兼管盐课敕谕誊黄(图2)

此件誊黄纵59厘米,横112厘米,四周双边框,内填龙纹与祥云图案。盐课是中国古代对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征收的税赋。“盐”作为生活必需品,中国古代历代朝廷都将其视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清代盐税的征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商人购买盐引获得贩盐权,即盐引制度;二为盐课,即直接征税。盐税与田赋、关税并列为清代财政收入三大税种。山东巡抚作为地方最高官员,兼管盐课可以加强对盐务的监督,减少腐败和漏税现象的发生。这一安排反映了山东作为盐业大省的特殊地位和对全国财政的重要贡献。

嘉庆二十一年任命辛从益为山东学政敕谕誊黄(图3)

此件誊黄纵57厘米,横108厘米。山东学政为山东省主管教育事务的官员,负责全省的教育和科举考试。辛从益(1760—1828),字谦受,号芝舫,江西万载人,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典型的清官和学者型官员,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学识渊博著称,在地方治理和文化教育方面有显著贡献。

乾隆二十九年任命永瑞为青州副都统敕谕誊黄(图4)

此件誊黄纵59厘米,横124厘米。采用满汉合璧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青州将军和青州副都统是清朝时期驻防山东青州的军事官职,主要负责当地的军事防务和旗兵的管理。

永瑞,满洲镶黄旗,清代乾隆年间一位重要宗室成员和将领。他是康熙皇帝的曾孙,乾隆皇帝的堂侄,身份显赫。作为宗室成员,永瑞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军事训练,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

他在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叛乱中表现出色,为清朝在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永瑞的事迹反映了清代宗室成员在军事和政治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激浊扬清——整饬吏治誊黄

清朝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雍正时期,曾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乾隆时期,虽然国力和声威达到鼎盛,但朝廷上下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这种情况亟需通过整饬吏治来解决,从誊黄内容中可以看出“激浊扬清,振纲肃纪”的意图。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云贵总督李侍尧拟处罪刑上谕誊黄(图5)

此件誊黄纵55厘米,横99厘米。李侍尧为乾隆年间的重要官员,因能力出众,深受乾隆帝赏识和重用,历任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等要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任云贵总督的李侍尧因贪腐被揭发,“贪黩营私,婪索财物,盈千累万。”乾隆帝闻讯震怒,严令彻查,连下三道谕旨,后又陆续发出多道谕旨督办。

李侍尧贪腐案件是乾隆朝反腐斗争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一方面体现了乾隆帝对贪腐的零容忍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乾隆朝后期吏治腐败的严重程度。

嘉庆帝以和珅案为例告诫内外大臣严禁呈进贡物誊黄(图6)

此件誊黄纵61厘米,横280厘米,颜色鲜艳,保存完整。本件档案为孔子博物馆“明星”展品,很多观众不远千里只为一睹其真容。档案内容记载了乾隆帝崩逝后,嘉庆帝严禁呈进贡物,以和珅作为典型的反面案例,告诫内外大臣不可劳民伤财,败坏官场风气。这件誊黄直观体现了嘉庆帝对和珅“揽权纳贿”的深恶痛绝,对于今人同样具有教育警示意义。

第四部分 金瓯无缺——平定战乱誊黄

清朝通过平定战乱,消除了内部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举措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打击外来侵略势力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颁诏誊黄(图7)

此件誊黄纵102厘米,横302厘米。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是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的重要军事行动,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为后来边疆治理和稳定奠定了基础。此役后,清朝将这片新统一的地区命名为“新疆”,意为“新归附的疆域”。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地区,标志着“新疆”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正式确立。光绪十年(1884)清朝正式设立“新疆省”,进一步明确了“新疆”作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地位。

第五部分 以文化人——文化政策誊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多语言文字共存的典型时期,其在立国之初便明确规定把崇儒重道作为基本的文化国策在各地推行。馆藏誊黄中有大量科举取士、多语种互译、整理文献、编纂书籍、祈谷坛祭祀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体现了统治者对民生的重视,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乾隆四十四年关于矫正满文蒙古文翻译陋习上谕誊黄(图8)

此件誊黄纵56厘米,横195厘米。清朝时期蒙古文和满文(清文)的翻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行政活动,为此清政府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置翻译机构和职位,如内阁、军机处、内翻书房等,以满汉互译为大宗。清朝编纂了多种满蒙汉三文合璧的工具书,如《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御制清文鉴》《御制满洲蒙古合璧清文鉴》和《御制满蒙文鉴》等,这些工具书对于促进满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誊黄内容体现了清朝对多语言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

“持廉秉公展”紧扣廉洁主题,通过对馆藏特色资源——誊黄档案的整理、研究与展示,拓展利用廉洁文化资源,汲取中华传统廉洁思想营养。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为赓续廉洁价值理念、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提供支撑。

(本文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度山东省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孔府旧藏“誊黄”类档案整理及其活化利用研究与实践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5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