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29日,江西宜春市区高士路原袁州区人民法院建设工地发现一处古代窖藏遗存,文物工作者赶到时内藏器物已被民工和少数围观者哄抢,并有一些瓷器被打碎散落窖穴内外。经初步整理,公布发掘资料时计有70余件,类别有铜器、瓷器、石器等,由于部分瓷器残碎严重,至简报公布时未完成修复,故仅以“一件残破的褐彩白釉瓶,其高不少于50厘米,尚属罕见之物”提及。该批窖藏器物成为宜春市博物馆特色馆藏,大部分鉴定为一、二级文物。据宜春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出土“罕见之物”瓷瓶共两件,委托上海博物馆进行修复,一件归藏宜春市博物馆;另一件由上海博物馆收藏,修复完成后也未补充报道。这件“罕见之物”就是现藏于宜春市博物馆的米黄釉剔花铺首衔环耳长颈瓶(以下简称宜春馆瓶)(图1)。为方便各界参考研究,现将该瓶介绍如下,并试做阐析。
基本情况
该瓶器身细长,高75.5厘米、口径15.2厘米、圈足径17厘米,最宽处位于腹部,宽约28厘米,重7.89千克。器身自上而下分四部分:盘口、细长颈、橄榄腹、高圈足。通体施釉,釉色呈米黄色,有细小开片。内壁及圈足内均未施釉。胎质较为细腻,呈灰白色。盘口有直沿,外壁刻简易万字纹,纹饰露胎;颈部饰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篦划海水纹为地,主题为两只螭龙纹,纹饰露胎;肩部贴塑对称铺首衔环耳,为双角、突额、大耳、圆目、朝天鼻、阔口衔绞索环形象;腹部以双耳为界,分别刻划两组蝶恋花纹饰,一组为假山牡丹纹,一组是莲荷纹,蝴蝶位于图案上方,一为正面形象,一为侧面形象,蝶形较为夸张,蝶翅较小,触角细长,且为两对。圈足呈高覆盆形,上部刻划简易万字纹,露胎,中部凸凹起棱,下部微外撇。
该瓶器型特别,釉色少见,纹饰技法独特,虽为残片修复,仍被鉴定为二级文物。与该瓶同时出土有三件铜炉,其中两件颈部錾刻款识“大德癸卯年郡北祈求会新造过锡器外续置铜香炉肆个永充供养”,这是断定窖藏年代的重要信息。
釉色与众不同
宋元时期,瓷器以青白釉为大宗,米黄釉器相对稀少,有观点认为米黄釉并非成熟釉料,而是在青白釉器烧成过程中意外产生的“次品”。新安沉船曾出土4件米黄釉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其产地不详。后来,曾将其认定是江西吉州窑或福建漳州窑的产品。随着景德镇窑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湖田窑址、落马桥窑址也有一批米黄釉瓷片出土,证实景德镇窑区在宋元时期曾生产米黄釉瓷器。最近几年,经梳理类似特征的器物及考古发掘新材料,有学者将这类米黄釉色、细小开片、胎质疏松,叩之声音沉闷,有带剔花装饰的瓷器称之“新安沉船类型”;上海青龙镇遗址也发现一批米黄釉器残片,学者认可其产地在景德镇,称为“仿官”米黄釉。目前来看,宋元时期的景德镇是米黄釉器的产地之一。
与宜春馆藏瓶共同出土的瓷器中也有11件米黄釉碗(图2)。分两式,器形大体相似,仅口唇处略有区别。弧壁,圈足,内底削挖圆形,芒口镶边,内外壁施米黄釉,小开片,圈足内及足墙均见有釉。高6.4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6.4厘米。
造型出类拔萃
从器型来看,宜春馆藏瓶是目前所见米黄釉器中器型最大者。该瓶整体细高,小足而大腹,重心偏高,是宋元瓷器器型中少见之物。目前,尚未发现与之完全相同的器物。部分相似的有两件,一是吉州窑遗址出土的青白釉盘口瓶,该瓶器型与宜春馆藏瓶相似度较高,同为细长颈,斜溜肩,圆鼓腹,肩腹交界处贴一对铺首衔环耳,高圈足,足壁有二周凸棱;釉色青中偏黄。足径14.4厘米,残高62厘米(口部残),发掘者认为其为湖田窑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吉州窑瓶釉色青白偏黄、器面无刻划纹饰。另一件为首都博物馆藏米黄釉兽环耳瓶,此瓶与宜春馆藏瓶相比,盘口、橄榄腹、铺首衔环耳、高圈足以及釉色均高度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短、通体无刻划纹饰。大量相同器型产品的集中出现是商品化的重要表征,而如此高度相似的器型,应出自同一窑厂。
胎质推陈出新
从胎质看,宜春馆藏瓶胎质较为细腻,呈灰白色,算不上致密。瓷器胎体成分是影响器型的重要因素,宋元时期,景德镇窑区一直采用以瓷石为主的一元配方,胎体铝含量低,高温烧制易变形;宋元之际逐渐探索出二元配方,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增加了铝的含量,减小了瓷胎在高温烧成过程中变形的概率。宜春馆藏瓶整体来看,系分节拉坯拼接而成,器型规整,几乎不见变形,特别是颈部细长,上承盘口,无形中增加了烧成的难度。推断其胎体应该是采用二元配方。
装饰融汇创新
宜春馆藏馆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体现出融汇创新的特点。瓶身自上而下分四层纹饰,口沿部为简体万字纹,颈部为海水螭龙纹,腹部为花卉蝴蝶纹、足部再饰简体万字纹。这些纹饰在吉州窑遗址均有类似风格,比如海水波涛纹、连弧荷叶纹、简体万字纹等。但与吉州窑装饰技法大有不同,宜春馆藏瓶装饰技法在于“剔釉刻胎,筋骨风韵”。瓶身施满釉,依纹样剔出轮廓,然后在露胎处刻划筋骨,显得图案生动活泼且有金石之感。从纹样细部观察,工匠剔釉技法十分娴熟,似有龙飞凤舞、一气呵成之势(图3);吉州窑则以彩绘、剪纸贴花剔釉、漏花技法为主,有些花朵、叶片等先用贴花剔釉形成花、叶轮廓,不用刻胎技法,而采用褐彩点绘花蕊、叶脉;耀州窑、龙泉窑以及吉州窑三彩、绿釉类的器物常用刻划技法,但均罩以釉料,刻胎露骨的做法几乎不见。
通过梳理已公布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宜春高士路元代窖藏是一处出土米黄釉完整器较多的古代遗存,发掘者认为其与当时的宗教社团活动有关。包括宜春馆藏瓶在内的这批米黄釉器色泽素雅,又不失庄严,或许为宗教祭祀用器。
(作者单位:宜春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