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强省注入生生不息的“三国智慧”
——一座千年祠庙的当代启示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当2025年武侯祠成都大庙会119万游客的喧闹声散去,半年666.77万参观人次的数字沉淀下来,这座千年祠庙的当代蜕变路径愈发清晰。在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指引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下简称“武侯祠”)以学术为基、创意为翼、科技为桥,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创新的亮眼答卷。这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如何穿透时空、激活当代人心的生动实践,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三国智慧”。

学术筑基:解码文化基因的密钥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内,一本名为《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蜀汉故地卷)》的学术著作静静陈列。这份覆盖7省市840余处遗产地的学术成果,正是武侯祠工作人员们十年磨一剑的结晶,更是武侯祠创新实践的坚实底座。

真正的文化传承,始于对文化本源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梳理。武侯祠的实践揭示:博物馆的角色正从“文物守护者”向“文化价值开掘者”转变。文物、遗址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与珍稀,其蕴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唯有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才能被精准识别、有效释放。让专业学术团队深度参与文化传承利用的全链条——从文创开发、社会教育到活动策划——确保了创新的专业性与文化根脉的纯正。

学术的深度如何转化为大众的共鸣?2024“成都礼物”铜奖“孔明祈福香薰灯”和现象级爆款文创“文武双全”毛绒公仔给出了答案——成功的文创背后站立着严谨的学术支撑和精准的文化符号提炼。2024年超50万件、3440万元的文创销售佳绩,正是学术IP向市场价值高效转化的有力证明。这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学术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产业转化的核心驱动力。

展教活化:让学术成果可感可及

学术研究的深厚积淀,唯有通过生动鲜活的载体,方能真正触达公众心灵,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传播。武侯祠深谙此道,精心构建了“展陈+社教”双轮驱动的活化体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传播与公共教育职能,将严谨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在展陈领域,武侯祠以常设展奠定深度,特展激发广度,共同织就一幅立体的文化图景。“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名垂宇宙——诸葛亮遗存精选系列展”“祠庙千秋——成都武侯祠历史文化主题展”三大常设展,系统梳理刘葛君臣佳话、诸葛亮遗存及祠庙千年历史,为观众提供了理解三国精神内核的权威基石。“礼蕴天地 和合致美——文物里的东方生活美学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则巧妙链接三国元素与家国理想,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永恒魅力,使三国智慧成为大众洞悉更广阔华夏文明的一扇窗口。

社会教育,尤其是“三国匠造所”品牌,则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美育、激活文化传承生命力的核心枢纽。自2014年创立以来,该系列公益社教活动便秉承三国文化艺术革故鼎新的精神,创新性地将三国历史基因与蛋壳彩绘、脸谱绘制、剪纸、皮影、竹艺、扇面书画等丰富的非遗技艺相融合,实现了德育实践、美育熏陶与文化传播的深度交融,活动覆盖全龄层,点燃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认同感。“三国匠造所”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直接参与者已逾万人,惠及公众超十万,更将三国文化的种子播撒至海外,走进摩洛哥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亮相日本神户“三国志祭”。其卓越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价值,赢得了业界高度认可,斩获包括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最佳教育活动展示案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并入围“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质案例,成为博物馆教育领域的标杆之一。

科技赋能:时空折叠的文化桥梁

今年暑假,武侯祠诸葛亮殿前,戴着AR眼镜的研学学生为空中自动拆解重组的斗拱结构欢呼。这全国首个室外AR导览系统,以及24小时在线的AI数智人“小诸葛”,标志着武侯祠创新技术的突破与智慧应用的深化。科技的本质,在于它成为折叠时空、拉近古今的桥梁,让晦涩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对话。

科技赋能正深度重构文博体验的边界。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期间,实体宫灯幻化为数字空间,动态六角宫灯、祈福祥运树、新春三国人物表演营造出沉浸式三国年味;《诫子书》《蜀相》跃然“数字红墙”,金字漂浮,传统韵味在光影中流淌;《武侯奇“庙”夜》主题情景剧,以8块LED屏联动裸眼3D多媒体数字内容,融合歌舞、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将蜀汉的市井烟火、宫闱夜宴、沙场点兵生动复活。

科技不是炫技的噱头,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的必需媒介。展望未来,武侯祠计划运用建筑投影、AR探索引导重现赤壁烽火,利用全息投影、人机交互、AR合影让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在水雾间“复活”。构建包含三国AR照相馆、小喜神智慧福签等核心场景的线上线下体验体系,其深意在于:以“数实结合”重塑文化呈现方式,让千年智慧可亲可近。

产业裂变:从符号消费到场景革命

在武侯祠锦里街区,“00后”女孩为抽到“盲粒”限定版赵云徽章而雀跃。这些以新颖形式承载三国IP的小物件,是文创市场的新宠,助力今年“五一”假期武侯祠文创销售额达137.51万元,同比激增50%。然而,武侯祠的产业棋局早已超越单品销售。

《锦里文化旅游街区商业空间业态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从售卖文化符号,升级为营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与生活方式。端午假期,锦里变身为开放式“剧场”,民俗巡游、情景古风歌舞、近景戏剧、古琴吟唱、杂技等沉浸式演出,让游客在行走中“穿越”时空,流连忘返。

锦里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地理原真性、文化真实性和历史延续性。未来,武侯祠将运用“点穴式”策略,在关键节点布局:三国主题演艺、“餐饮+演艺”融合业态、“文创+研学”IP展馆、“科技+潮玩”沉浸体验。同时,优化业态结构,重点打造蓉城老字号美食创意街区,重塑“成都美食第一街”的金字招牌。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业态的有机更新与场景的深度营造,让锦里焕发持久魅力,实现文旅产业的质效升级。

全域传播:在地表达与世界回响

当2025大庙会上的“国际小喜神”穿梭于35个国际美食展位;当“千里走三国——三国遗存文旅路线精选展”等展览在日本、泰国等地巡展;当锦里被英美媒体誉为“全球最美街道”……武侯祠的国际化图景徐徐展开。这背后,是其深远的战略布局:立足本土文化精髓,面向全球市场,构建“在地国际表达,对外多维传播”的全域、全季、全龄、全时发展新格局。

传播力即影响力。央视上半年13次聚焦,大庙会获近100家媒体720篇(次)报道,博物馆自媒体公众号关注人数达226.9万(年增34.8万),数据印证了其强劲势头。“三国匠造所”系列课程走进摩洛哥中国文化中心,三国文化主题讲座与“千里走三国——三国遗存文旅路线精选展”在日本成功举办,标志着三国文化的国际全业态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走出去”的深度,取决于学术“走进去”的厚度。下一步,武侯祠将依托“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资源,落实《四川省建设三国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智库建设,以链式协同构建“文旅+”国际全业态矩阵。让三国智慧成为世界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

千年基石:惠陵古柏的当代注脚

屹立在苍劲的千年古柏下的武侯祠,发展逻辑不言自明:如同古柏深扎大地、枝干遒劲、冠盖如云,传统文化的当代新生,必以学术为坚实根基,以创意为伸展之翼,以科技为通达之桥。武侯祠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保护、研究、展示、开发、利用、推广“六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之道。

学术的深度,决定了文化传承的厚度与产业延伸的广度;科技的赋能,则让古老智慧跨越时空阻隔,实现全球范围的共鸣。这座千年祠庙的蜕变深刻启示:传统文化复兴绝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要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每一份严谨的研究,都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每一次成功的创新,都是文化基因在当代的精彩表达。

根据规划,武侯祠正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利用AR/MR技术重构历史现场。其愿景,是让严谨的学术研究与奔涌的数字浪潮在千年庭院里共舞,让深厚的文化基因与蓬勃的产业血脉在当下共振。武侯祠的创新实践,已然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典范样本,必将为四川2030年建成文化强省的战略宏图,注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三国智慧”。

(供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3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