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物保护实际 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田兴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具体化为:以国家代表性的长江文化遗产资源为对象,通过公园化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成为保护长江文化遗产、传承长江文化主脉、满足国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理想场域。2021年12月,为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强调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挥重点建设段示范引领作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集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谋篇布局,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涉及长江干流11个省区市和2个长江经济带省份,涵盖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66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座,在国家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工作格局中占据显著份额,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实地调研以及长江沿线各地文物工作者的反馈来看,不同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既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也涌现出许多因地制宜的创新亮点。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程如火如荼的当下,及时总结经验,对今后相关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层面的共性问题

长江流域归属中国南方地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中典型的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兼具软土和高地下水位双重特性,特别容易出现渗水、苔藓霉菌等生物破坏,以及裂隙、冲沟、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存寿命和对外展示。根据实地考察,一些建立了展示棚的考古现场遗址在较稳定的室内环境内保存情况相对较好;而那些尚未回填又暴露于阳光下的遗址探方出现了隔梁和探方壁塌方和脱落现象。这使得主要依靠地下遗存作为文物展示本体的考古遗址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重大考验。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牵扯土地征收和资源整合的问题,如何处理与原住民的关系和弥补资金缺口是关键要点。特别是有些涉及公园内村庄集体搬迁的项目,其中征迁费用可能要占公园建设总投资的50%左右,这样巨大的财政压力不管是由所在地区县财政负担,还是省政府财政负担,就算依托超长期国债补足现有财政资金来源,都会成为制约遗址公园建设的主要阻碍。

此外,文物本体保护的保养维护问题也影响着建设项目的建设和长期发展。长江流域地处潮湿多雨的地带,降水量大,白蚁等虫患极易滋生,对木结构的古建筑危害较大。《古建筑保养维护规程》的出台,明确了工作指导方针,无疑是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极大推动。而对于文物古建筑而言,如能在病害初期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以小规模保养维护措施代替大规模修缮,将极大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效率,减少资金投入,延长文物使用寿命,确保文物的长期保护和合理利用。然而,对于具体操作层面,如何适配《古建筑保养维护规程》内保养维护的适用范围成为困扰地方保护工作者的难题,也导致很多日常保养项目未及时实施。

基层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短缺问题也是制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县博物馆(文管所)普遍业务能力偏弱,缺乏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科学研究等专业性人才,导致对本区域内的长江文物保护项目参与程度低,对文物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提炼不够。由于人员少、文物数量多,多处文物由一人负责,或聘请当地人负责文物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难以及时判断文物状况。另外,基层单位平台小、待遇低,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学历人才,进一步加剧了基层文物保护力量的短缺。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面临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各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最大亮点是秉持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了适配当地环境条件的保护措施。以良渚遗址为例,针对中国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科研机构对遗存本体的裂隙、表面风化剥落、位移、倾斜、积水、地下水位、植被根系等多项监测指标进行勘察分析,并对老虎岭水坝、南部城墙剖面进行了保护加固工作,为日后遗存本体的科学保护打好研究基础。

各省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仅注重遗址本身的保护,还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文物本体周边环境的互动,保护与展示协同推进。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为例,在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上坚持原址保护和整体保护。首先,对遗址的核心保护区以及与周边的历史文化地段和历史文化古建筑实行全面保护,针对实际情况扩大保护区范围,使制瓷文化历史景观风貌的内容不再继续受到损害或破坏;其次,开展多项拆迁项目和保护工程,美化景区周边环境,使其与旅游观光完美结合,真实展现制瓷空间特色,增添美学观赏价值。最后御窑厂遗址内的建筑环境与各项设施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景观环境,在功能齐全的基础上,建筑物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园林。

除文物保护技术层面外,在保护规划上,部分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范畴的大遗址采取的保护区划动态调整制度,是文物保护领域一项有益的探索。相对于古建筑、历史街区等其他类型的遗产而言,划定大遗址的保护分区范围,可以为之后考古工作新的进展留有调整空间。特别是考古尚未完全确定遗址区,还需根据考古工作进程和结果核实及调整保护分区,以保护大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对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认知和保护都是连续而动态的过程;随着考古工作渐进展开,可能不断出现“新遗址”需要保护,在原有保护区划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动态保护理论,将考古信息尚不完整的地下文物埋藏区划为“待核实的保护范围”,以适应考古工作的进展。

总结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整合,更是对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传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未来将更加倚重对标志性长江文物资源的利用和展示。因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各项目的建设主体和所属各级文物管理机构需要总结经验与不足,针对长江文化的实物载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保护生态、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长远目标在于通过构建中华文化标识体系,促进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这一过程,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58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