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梦玉

莫高窟由敦煌研究院履行管理职责,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开放,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敦煌研究院开始逐步探索文化遗产地教育资源的活化利用。2017年敦煌研究院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

构建线下线上融合的文化教育与全球传播矩阵

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乐僔开凿第一个洞窟,历经十一个时代,保存至今的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以及6715件(套)可移动藏品。其所蕴含的壁画、彩塑、建筑三位一体的敦煌石窟艺术,所反映出的敦煌历史文化,还有充分诠释“莫高精神”的敦煌研究院院史,为文化遗产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敦煌研究院长期秉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以敦煌文化及敦煌石窟艺术为核心载体,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在实践中,研究院聚焦敦煌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公众教育体系,通过策划实施系列化、专业化的公共教育活动,助力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依托敦煌研究院专业的学术团队和成熟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有序推动敦煌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版《莫高学堂丛书》《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等科普读物,举办《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成立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开展文创运营模式的探索研究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文创产品供给。线上通过融媒体中心打造的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作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以数字技术传承敦煌文化;发布“云游敦煌”小程序,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欣赏体验,推出“云赏敦煌”系列短视频、“敦煌岁时节令”等专题视频栏目,展示敦煌文化的多元价值;与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合办“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提升敦煌文化在全球的知名度。

以核心场馆为基础的品牌化教育实践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以下简称“陈列中心”)地处莫高窟景区内,1994年建成,是我国敦煌石窟可移动文物收藏品类最全、典藏功能最为完备、展陈展览力度最大的场馆。此外,还有2000年为庆祝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由王圆箓修建的三清宫开辟而成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展示藏经洞及其所藏文物的流散与回归;2004年为庆祝敦煌研究院建院60周年,由上寺和中寺改建成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以及为庆祝建院80周年,升级改造的敦煌研究院美术馆。自2009年起,以敦煌研究院“一中心三展馆”为核心阵地,联动其在国内及全球范围内举办的敦煌艺术大展,正式开启系统化社会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成功打造了“博物馆之旅·体验的快乐”“莫高精神——1650知多少”“莫高学堂”“敦煌石窟艺术六进”等社会公众教育品牌。其中“莫高精神——1650知多少”获评“首届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指尖上的敦煌——九色鹿纸影绘本”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评选的“2022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探索之星”奖,情景剧“白居易带您诗话敦煌”获2023年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展演大赛三等奖,“莫高学堂成人班”入选2023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这些品牌活动在“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各类专题式、分众化社会教育活动千余场,参与人数超二十万。

“敦煌艺术展”进校园

“博物馆之旅·体验的快乐”以展教结合的形式随展前往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海南、辽宁等十余个省(市)开课,惠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兄弟县市,覆盖全年龄段。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了更好地活化利用资源,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陈列中心结合“双减”背景下的新课标、新动态,将馆藏资源整合利用,从工作流程、教学包、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四个方面,引入学校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开创系列专题课程35项,其中精品课程18项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在每年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开展公益社会教育活动,并以每年不少于3项新课程研发的速度,继续探索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对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价值的途径。

2022年起,敦煌研究院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的要求,一方面稳步推进敦煌文化进校园、敦煌石窟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另一方面策划多场敦煌石窟艺术展深入学校。

2023年“举世莫高——敦煌石窟艺术校园展”在敦煌中学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在敦煌当地学校内陈列专属常设展览,邀请师生全程参与展览制作,并以此展厅为示范教育基地,将敦煌石窟艺术深耕学校教育,浸润学生心田,为即将面临人生大考的高中生献上一份“成人礼”。

同年,敦煌研究院策划“敦煌娃办敦煌展”系列活动。该展是由七年级师生共同参与策划、设计、制作以敦煌石窟建筑艺术为主的微型建筑艺术展。分批邀请敦煌市第四中学师生参观“千年营造——敦煌壁画建筑之美”展,深入了解莫高窟、展览展陈等相关知识。

2024年6月28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主办,陈列中心承办的“童梦莫高——敦煌石窟艺术校园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第二小学开幕。此次展览是陈列中心第一次突破地理限制,跨省跨地区开展面向小学生的敦煌石窟艺术主题展。

面向青少年儿童的课程研发必须符合相应学龄段的规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馆校合作,借助学校教育寻找合适切入点。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书法赏析中提到的《千字文》是敦煌藏经洞陈列馆“石室宝藏——藏经洞陈列展”中的重要展品之一,且了解敦煌文献所承载的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也是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工作人员研发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一纸千年·墨润古今——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手作体验课程”。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历史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非遗融合与普惠性教育实践

2025年5月18日,辽宁省博物馆“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特展开幕,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敦煌研究院与辽宁省博物馆合作推出“敦和万象 鼓韵未来——敦煌腰鼓手作活动”,在“敦煌石窟艺术”展区引导小学低年级儿童系统认知敦煌石窟乐舞艺术发展脉络与部分乐器制作技艺,深化敦煌乐舞知识理解;开展腰鼓手工制作,指导儿童融入敦煌元素创作装饰纹样,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敦煌艺术底蕴。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突破教育活动与年龄段限制,分众化专业性与寓教于乐普惠性可协同推进。如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敦煌研究院联合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博物馆、敦煌市文化馆,在莫高窟举办“弦歌同振 心手同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秀,这是文化遗产惠民的实践体现。

展演分文艺演出和非遗技艺体验两个部分。敦煌国家级非遗曲子戏《六月花》唱响民间生活的欢愉,阿克塞哈萨克族演员穿着带有独特的刺绣编织技艺的民族服饰,用舞蹈《欢腾的草原》展现民族风貌。甘肃省级非遗敦煌剪纸“把敦煌剪纸穿身上”系列,将壁画艺术、传统服饰与民间剪纸相结合,赋予传统时尚的新生。演出后,游客参与“巧手匠心——敦煌岩彩技艺体验”“墨润古今——雕版印刷手作体验”“指尖绽繁花——敦煌剪纸技艺体验”“一针一线话团结 万色千纹绘真情——哈萨克刺绣体验”等非遗社教体验活动,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其中“巧手匠心——敦煌岩彩技艺体验”也是“博物馆之旅·体验的快乐”品牌中最受喜爱的标准化课程之一。课程通过讲解敦煌壁画从线稿创作、转印、认识矿物颜料、调色、打磨做旧等流程,让参与者体验壁画绘制传统技艺,感受中式美学,激发创造力。

未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以文教结合为核心路径,宣传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成果新进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厚植中华文明社会化传承氛围,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彰显中华文明风采。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