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首届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申报透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硕

当陕西西安的唐代壁画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重现昔日色彩肌理,当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的瓷器借助云端实现全球共享,当中非联合考古队用遥感技术精准定位古遗址——古老的文化遗产正以数字赋能,跨越时空壁垒,向我们迎面而来。它们像一束束光,映衬过去,也照见未来。

近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征集形式审核及评审会举行,来自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案例,勾勒出数字技术与文明传承深度融合的壮阔图景。今天,让我们聚焦80项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案例,共同梳理“数字之光”赋能“保护”新路径。

毫米级复刻:

文化遗产保护新标配

本次申报的案例中,多家文物保护机构采用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对破损文物、石窟造像、建筑构件等进行三维建模,精度均达到“毫米级”,应用场景覆盖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

例如,西北大学基于AI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通过自主研发三维结构光扫描装置并构建智能匹配计算体系,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建模。此技术支持上百块碎片同时处理,有效解决了兵马俑修复难题,将拼接误差控制在1mm内。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创新应用于受灾文物抢险中,为琉璃河大桥构建数字孪生模型,解决了传统手段评估精度低、效率差等问题。云冈研究院利用宇宙射线缪子的强穿透性,实现对石窟内部结构的无损、非侵入式三维密度成像,类似给文物做“CT”。该技术能精准定位密度异常区域和渗水通道,且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范围大,填补了传统探测技术在大型文物无损检测领域的空白。

智能监测:

破解文物“病害预警”难题

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主动性保护转变,日益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共识。本次申报的案例中,不乏以科技助力这一转变实现的案例。

在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开展的壁画保护项目中,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壁画病害的相关数据用于AI深度学习,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提供AI病害识别技术。该AI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壁画空鼓、酥碱等病害,准确率达92%,较人工排查效率提升30倍,极大地推动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工作。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省文物局合作,利用铁塔高点资源挂载监控设备,结合AI算法、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实现覆盖1121处国保、省保单位的24小时全景监控与智能预警。敦煌研究院联合多机构开发构建的“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石窟寺群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首创“区域—遗产地”两级监测体系,区域平台提供云端服务,中小石窟仅需布设设备即可接入。平台一期已覆盖6处石窟,形成全面监测体系,切实解决了中小石窟寺保护能力不足等问题。

云端共享:

推动文明交流无边界

80项案例中,有许多由境外机构单独申报或由中外机构联合申报,从虚拟游戏到互动体验,从跨界融合到云端共享……这些案例打破了“文物藏在博物馆”的局限,让文化遗产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元素。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基于馆藏瓷器构建的“皇家德累斯顿瓷器收藏”数字平台,通过可视化藏品清单,将现存文物与历史档案相关联,并将全球其他机构的相关藏品纳入,实现跨机构资源整合,为全球陶瓷研究提供共享资源服务。泰国席贴历史公园是堕罗钵底国时期留存的重要世界遗产,为充分吸引多元受众、释放其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魅力,泰国文化部依托考古数据建构高精度3D模型,面向年轻受众开发了《席贴大冒险》互动游戏。玩家可通过互动了解堕罗钵底国的历史与神话,为文化遗产建立了数字化档案。

正如世界互联网大会所倡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当数字技术成为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将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为构建更美好的世界提供精神滋养。

记者想到案例申报阶段一位年轻工程师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无法阻止风沙、地震、时间,但可以用数字为遗产‘备份’一份永恒。”在即将于西安举办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上,最终入围案例将正式亮相。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所代表的创新实践,将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入新的纪元——让每一处遗产都不再“孤独”,让每一种文明都被看见、被理解、被传承。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7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