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广大美术工作者以大局为重,其艺术创作从注重个人审美向促进大众传播转变。他们以画笔、刻刀为武器,创作了大量版画、漫画、报刊插画等抗战主题宣传画,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颂扬江淮儿女的抗战热情、新四军将士的昂扬斗志、抗战忠烈的英勇事迹,一幅幅视觉符号成为抗战的武器,鼓舞人民团结抗日,在救亡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指导下,安徽博物院以馆藏抗战宣传画为主,辅以传单、证章、货币、文件、文献等相关抗战见证物推出的“烽火画卷——宣传画中的安徽抗战记忆”主题展,以宣传画这个小切口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大历史,让观众通过展览重温安徽抗战的光辉历程。
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
从1937年11月日军入侵广德至1938年8月占领霍山,安徽省除皖南山区、大别山地区外,芜湖、蚌埠、合肥、安庆、六安等主要城市相继陷落,全省2/3县城沦入敌手。侵华日军在安徽沦陷区内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案,给民众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为揭露其罪行,当时的美术工作者创作了《血债又添一笔》《鬼子又在放火了》《兽行》《村庄在燃烧中》《流浪三年》《到哪里去》《日寇在小蚌埠残杀无辜百姓》等作品,揭露了日军的累累罪行,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遭遇。其中《血债又添一笔》记录了日军对平民的肆意屠杀。在作品《到那(哪)里去》中,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坐在倒掉的房屋前,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充满无奈和无助。这些宣传画成为侵华日军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初期,安徽党组织积极促成并坚决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安徽社会各界、各族人民、群众团体和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江淮儿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行动起来。1938年2月23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正式宣告成立,其作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性组织,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骨干作用。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抗战画史》《敌人怀柔政策的写实》《国民公约画册》等作品,揭露了侵华日军的伪善面目,讴歌了抗战英烈英勇事迹,教育民众不做顺民、不给敌人带路、不为敌伪打探情报、不用敌人和汉奸银行的钞票……
“兵民是胜利之本”,为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抗战,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磅礴的抗战“伟力”,美术工作者创作了《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爸爸!我也上晨操去》《还我们的血债来!》《瞄准》《巷战》等木刻作品。《母亲教儿打东洋》展现的是一位年迈的母亲透过木窗望向正在远去的儿子,年轻的儿子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背着钢枪和斗笠,挺胸阔步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回头向家中的母亲挥手。虽然儿子要离开自己到前方打仗,但从画面看,母亲并未显得伤心难过,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抗战支柱》《妇女手中线前方将士衣》《伤兵之友》《老乡,歇歇,喝杯茶!》《战友》《筑路》《粉碎侵略者的迷梦》等作品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强大敌人的历史实践。
描绘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
安徽是新四军的集结地、出发地和战略展开地,是华中敌后抗战的领导中心、指挥中心。从1938年起,上海及南方各大城市的进步美术工作者纷纷来到皖南,在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抗敌画报社和其他部门开展抗日美术宣传活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改编为7个师,其中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主要活动于安徽的淮南、淮北和皖江地区,每个师都创办有数量不等的报刊,也有相当数量的美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创作了大量宣传画,如赖少其的木刻作品《我们的女战士》,莫朴、吕蒙、程亚君合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新四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快来参加抗战打鬼子》《参加新四军为加强国内准备反攻力量》《坚持敌后抗战收复失地》《弟兄们,想想看》等,用来鼓舞士气、树立典型、瓦解敌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面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情况,新四军创作了大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统战工作的宣传画。如《新四军团结五路军》(五路军即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是抗战前夕组建的新桂系部队)传单中指出:“日寇侵华五年整,民族仇恨海样深,五路军,新四军,抗日弟兄一家人,携起手来同把日寇赶出国境!”标题下方配6幅木刻图画,说明新四军、五路军团结抗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了瓦解日军,新四军还印制了大量日文反战传单向日军广为散发、传播。
见证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开辟和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刘少奇曾把根据地形象地比喻为“家”,“要放手扩大新四军,扩大游击队,有了兵,就要有个家!”抗战时期,安徽建立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根据地内,法币、伪币、银圆混杂,币值不稳,百姓苦不堪言。为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安徽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淮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和大江银行,到抗战胜利时,共发行抗币90多种,形成了独立的货币金融体系。在各银行发行的货币中,使用了大量的木刻元素。以大江银行1944年发行的伍角纸币为例,纸币四周留白,图案上方“大江银行”四个字从右往左排列,左上、左下、右上三个角各有一个“五”字,右下角的“五角”二字从上往下排列。画面中心位置是五个人物形象,从左往右分别是拿算盘的商人、怀抱书本的知识分子、肩扛长枪的军人、戴草帽拿锄头的农民和扛铁锤的工人,画面既反映了当时皖江根据地不同的职业类型,也寓意社会各阶层精诚合作,团结抗战。
到抗战胜利时,安徽建立的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发展到13.28万人,建立了7个专员公署、5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拥有人口1330万,面积达10.13万平方公里,不仅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中国共产党胜利进行解放战争和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