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佑民寺铜钟研究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静 赵德林

南昌有民谣:“南昌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这三万六千斤铜指的就是南昌千年古寺佑民寺的铜铸接引佛像,它和寺内的铜钟、普贤寺的铁象,并称为“南昌三宝”。但世事变迁,原佑民寺铜佛与普贤寺铁象均已不在,唯有佑民寺铜钟历经沧桑犹存于世。

佑民寺铜钟位于南昌市东湖区佑民寺侧,五代林仁肇铸于967年,高2.33米,周长约5米,重5032公斤,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铜钟为上小下大的圆筒形,蒲牢钮,两只蒲牢相背而立,两端各一首,首生双角,身粗壮呈拱形,覆有鳞片,尾伏在另一只蒲牢首上,足强壮有力,三爪。“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辄大鸣呼。凡钟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于其上。”此钟钮体大,蒲牢壮硕,想来铸造者必欲钟声洪亮。六耳波形口,肩部三道横向弦纹,钟面被横向与竖向弦纹分为八个部分,分饰“袈裟纹”。有莲花纹撞座。钟铭在《南昌府志》等有录,共444字,主要记述南唐林仁肇于宋乾德五年(967年)铸造铜钟,祈求宗社兴隆、官运亨通等。

据钟铭所记“此钟是先南平大王舍,于保大十一年因外延火入寺烧损。今来留守林侍中奏闻,自舍俸料钱,雇匠人重铸,得声相圆满,愿先南平钟大王同沾福利。”铜钟最早为南平王钟传铸,保大十一年(953年)因火损毁,后林仁肇重铸铜钟。钟传在《新唐书》有传,他是洪州高安人,王仙芝起义时,他聚众万人抵抗,自称高安镇抚使。后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遂有洪州。僖宗拜为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颍川郡王,又徙南平。钟传信佛,每战前必先拜佛,在洪州、上高、宜春等地建寺。中和二年(882年)钟传占据洪州,天祐三年(906年)钟传病死,做钟当在此段时间内。

钟传所铸铜钟置于普贤寺。普贤寺为晋隆安四年武昌太守熊鸣鹤舍宅改建。唐时改为隆兴院,也称隆兴寺。南唐保大二年,袁州刺史边镐集铁二十万斤铸普贤乘白象,遂称普贤寺。钟铭有“林仁肇舍俸钱重铸龙兴寺铜钟一口”。此处“龙兴寺”通“隆兴寺”,即为普贤寺。

林仁肇是五代建阳(福建南平)人。勇猛过人,屡立战功,先后为镇海军节度使、南都留守、南昌尹等。林仁肇有勇有谋,960年赵匡胤建宋,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扬州叛乱,赵匡胤亲征平定叛乱。林仁肇向南唐后主李煜进言,淮南兵力薄弱,正是可乘之机,只要给他兵马,就能夺取淮南。可以对外宣称林仁肇起兵反叛,那么若成功,淮南归国家所有,若兵败,李煜便灭他满门,以此表示李煜并不知情。后主不从,后任命林仁肇为南都留守、南昌尹。宋太祖忌惮林仁肇,因此采用离间计,将林仁肇画像挂于室内,对南唐使臣假称林仁肇要来归降,此画即为信物。后主李煜中计,鸩杀林仁肇。

林仁肇为“知南都留守检校太尉兼侍中、南昌尹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南都即为南昌。周世宗柴荣自显德二年(955年)开始,发兵南下,夺取江淮诸州,南唐北部边境尽失,中主李璟遣使求和,改称国主,使用后周年号。959年,李璟计划迁都,“建康与敌境隔江而已,今吾徙都豫章,据上流而制,上策也。”十一月,建洪州为南都南昌府。建隆二年(961年)二月,以太子李从嘉(李煜)镇守金陵,李璟率六军百司迁都南昌。南昌本为藩镇之地,“南都迫隘,上下不能容,群心思归。”君臣复议东迁,未及行,李璟一病不起,临终前留下遗书,留葬西山。自二月迁都,至六月李璟病死,南昌做了四个月的南唐都城,这也是南昌和江西历史上唯一一次建都。南都建置则维持到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为止。林仁肇乾德三年(965年)被任命为南都留守检校太尉兼侍中、南昌尹。钟为乾德五年所铸,乾德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因李璟时已归顺,用宋年号,故称“时唐乾德五年太岁丁卯二月甲申朔二十五日甲申记”。

钟传铸钟在普贤寺,保大十一年毁,乾德五年林仁肇重铸后也置于普贤寺。直到明洪武时迁至钟楼,位置在东湖之滨,广济桥之南,之后经历了数次重修。钟楼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城市中心,为人民作息报时而设,为达到让全城都能听到的目的,钟楼高度要高,钟声也要洪亮传远。

据万历《南昌府志》记载:“钟楼。旧在普贤寺内。洪武初迁东湖之滨。弘治九年重修,详何乔新记。嘉靖二十八年重修,详吴鹏记。年久圮坏。万历十六年,知府范涞请重修,自为记。”

钟楼规模宏伟,“外为飞檐五层,内为重屋三层,钟楼画阁列置其上”。明弘治七年冬开始重修,至弘治九年闰三月完工,时间达一年半之久,重修完成之后,宏伟壮丽,并有何乔新作记。何乔新为建昌府广昌县人(今抚州广昌县),曾任刑部尚书,为官刚正不阿,既为一代贤臣,同时学识渊博,著有《椒丘文集》等,请他为钟楼作记自是合适。

嘉靖二十八年重修,吴鹏作记。

而在万历十五年,知府范涞组织重修。范涞《重修江西治城丽谯记》更是对钟楼的地位做出了介绍:“而江右省治,所谓瑰伟绝特者则滕王阁,然其高未甚;飞革爽硙,八窗旷视者则明远楼,其高犹未甚也。维兹丽谯,当省城之中,东西两湖之涘,盖全省最高之处。”

范涞复修之后钟楼又毁于兵,巡抚兵部侍郎蔡士英重建。

此后,关于钟楼的修葺不详,直至1929年重修佑清寺,并改称佑民寺,将铜钟移至佑民寺。

佑民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豫章王萧综师葛鱓宅东南井中有蛟龙,为镇压蛟龙,萧综造大佛,太清初(547年),葛鱓舍宅,名大佛寺。唐开元间改为开元寺。马祖道一在此建道场并弘扬佛法,因此,佑民寺也是“洪州禅”的发源地。唐末,南平王钟传复建开元寺,并将高安上蓝寺禅师令超迎至该寺,改名上蓝寺。宋改承天寺、能仁寺。明初迁址,景泰间改永宁寺。清顺治年间重建,改佑清寺。1929年居士姚国美等和南海行宫住持恒定和尚发起重修,改称“佑民寺”,并将原普贤寺铜钟移至佑民寺西侧,建有花岗岩结构的四层正方形钟楼保护。

由此可见,佑民寺铜钟初铸时为梵钟,后又移至钟楼,成为报时钟。中国古钟有两大类,一类为扁形钟,即截面为两段圆弧,也称合瓦形,中国古代乐钟即为此类;另一类是正圆体钟,截面为圆形,包括梵钟、道教用钟、钟楼用的更钟、朝钟等,梵钟是随着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出现的,正圆体钟钟体即是共鸣腔,振幅均匀,声音能够持续和传播,而钟体大则钟声洪亮。佑民寺铜钟能作为钟楼钟应该也是因为形体较大。佑民寺铜钟形制规整,铸造精良,铭文与文献记载俱清晰,是南昌城市历史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物,对研究南昌城市历史、佛教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昌市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