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式范而励来兹
——烈士李云鹏的平安家信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徐源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简称刘老庄连)为掩护根据地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上千日军血战到底,全连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史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朱德总司令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中,在第四部分专门展示了一组关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珍贵文物——李云鹏的平安家信信封及照片。李云鹏是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下信件和照片的人。这组文物由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于2016年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弥足珍贵。

李云鹏(1920—1943),原名李亚光,江苏沛县人。1939年参加抗日宣传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宣传员、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队副政治指导员。1940年随军南下,后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任连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根据地军民在生死边缘徘徊。行军期间,李云鹏几次写信给家人报平安,在这封写于1942年3月的家信信封上注明“平安”二字。还有一封家信藏在江苏沛县档案馆,一句“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体现出20岁出头的李云鹏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平安家信再也没有寄出。1943年3月,日军对淮海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3月18日,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所部奉命在江苏淮阴刘老庄阻击敌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他们毅然展开殊死搏斗,从凌晨一直到黄昏,连续打退日、伪军五次进攻,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全连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这场战斗,4连以全体牺牲的代价,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重创敌军的同时,为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出色完成了任务。1943年7月5日,《解放日报》刊载的陈毅著《新四军在华中》专门提到他们:“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鸣乎壮矣。此役敌寇所获者无一可用之武器和杂物。伪方传出消息,敌军对于我军壮烈殉国之牺牲精神,深致敬佩……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为纪念此次战斗,淮阴的父老乡亲把82名优秀子弟送到部队补入该连,这支英雄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2009年,刘老庄连被授予“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称号。

李云鹏牺牲后,他的妹妹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无比敬仰,改名“爱云”表达对哥哥的思念。后来她从徐州插队落户刘老庄,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守护50余载,并义务宣讲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如今,“刘老庄连”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部队的番号,更是一段用鲜血写就的英雄故事,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其承载的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教育和激励人们建功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烈士虽远去,然其忠勇之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仰慕、追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