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剧为载体 协同浸润学前教育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白玉银

幼儿对历史普遍存在“年代隔膜感”,传统教育模式效果有限,特别是如何将厚重的红色基因有效根植于低龄儿童心灵,是博物馆人面临的一个课题,其往往面临三重困境:一是历史厚重感与幼儿认知浅表化之间的理解鸿沟,二是教育形式单一化(故事宣讲、图片展示)与儿童学习多感官需求之间的匹配失衡,三是社会资源丰富性与幼儿园资源转化能力不足之间的协同断层。单纯的知识灌输或课堂讲授往往收效甚微,需要创新载体与模式。

戏剧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形式,因其包容性、创造性、丰富性和文化滋养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与青睐,成为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助力重庆市渝中区蒙正幼儿园,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打造的红色剧目《心中的红旗》,通过沉浸式戏剧体验,探索出一条园、家、社三方深度协同、浸润育人的新路径。

文化铸魂:红色基因融入学前教育的双轮驱动

蒙正幼儿园地处重庆市渝中区,周围有“红色三岩”(红岩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曾家岩50号周公馆、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十八梯大隧道遗址、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该园构建了涵盖养健、养语、养智、养艺、养心的“五养”课程体系,作为“五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将戏剧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幼儿在戏剧活动全过程的参与。基于戏剧教育课程,幼儿园成立了“戏剧扶苗社”。为依托地域优势、打造差异化特色,“戏剧扶苗社”自成立以来,深耕在地文化,先后排演了《寻找红岩》《小萝卜头的梦想》等多部高品质原创红色主题剧目,形成特色鲜明的红色系列。其中《心中的红旗》聚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面特殊“五星红旗”,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内的中共地下党员,听闻新中国成立喜讯后,满怀激情地用红色绣花被面和黄色草纸制作五星红旗的故事。该剧承载并活化在地红色文化,具象化传递爱国情怀,深度呼应“习惯培养从情感启蒙开始”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与文化的双重浸润,为幼儿成长筑牢精神底色,有效实现了弥合历史认知距离、丰富教育载体形式、激活在地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

三方协同:共育机制的核心架构

《心中的红旗》成功的关键在于清晰定位并有效整合了园、家、社三方角色与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幼儿园:专业引领的“教育转化者”

幼儿园承担了核心策划与转化职能。教师团队将宏大的革命历史与抽象的革命精神(如勇敢、奉献、信念),依据3至6岁幼儿具象思维特点,精心转化为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儿童语言、角色设定和戏剧情节。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沉浸式手段,搭建起能够让孩子理解的认知桥梁,将红色教育从课堂静态学习延伸至动态生活体验。

剧目排练与日常课程深度融合。除戏剧课程外,教师在日常课程中也会结合时事进行教育,将特定的历史纪念日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契机,使红色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践,深化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历史认知,构建了常态化、生活化的教育闭环。

家庭:深度参与的“精神示范者”

家长的角色超越了传统的“观众”或“配合者”,深度融入戏剧创演全过程。他们既是舞台上的演员,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具象化传递革命者的不屈精神,也是幕后的教育者,在排练间隙结合文物故事、历史细节,与孩子进行真实的历史对话。当孩子看到父母化身历史讲述者,在舞台上坚定呼喊“新中国万岁”时,历史的距离感被瞬间消弭。家长的亲身示范与情感投入,使抽象的“信念”“勇敢”变得可感可知,实现了言传身教,成为连接孩子与历史最具温度的“桥梁”。

社会:资源赋能的“专业支撑者”

在剧目打造过程中,社会力量超越基础性的场地支持或嘉宾参与,实现了覆盖创作、排演、推广全链条的深度赋能,其核心体现在两方面。

博物馆资源的教育化转译。重庆渝中区拥有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两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剧目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博物馆专家深度介入创作,与幼儿园一起打磨剧本,依据文物背后的史实指导表演细节。他们对历史场景的精准还原与人物情感的深刻把握,显著提升了剧目历史真实性与情感感染力。具备博物馆教育专业背景的家长“本色出演”,也将馆内相关的历史资源和研究视角带入排练讨论,进一步提升了历史叙述的严谨性。社会力量的专业化参与为教育注入了历史深度与高度,有效避免了内容的浅表化,实现了历史传承与艺术表达的双效提升。

协同创新,立体推广。今年5月,《心中的红旗》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开放大学、渝中区人民政府指导下,在区教委主办的家长节活动上成功首演,获得现场400余名观众一致好评。此后,剧目进一步面向社区幼儿及家长展演,并得到红岩魂陈列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文博场馆的大力支持,于各场馆拍摄实景微视频,未来将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实现教育影响从园所延伸至社会多个层面。

价值彰显:共育实践的突破性意义

《心中的红旗》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成功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边界,实现了教育的立体化、生活化与活化。

拓展教育场域,实现立体化育人。家庭与博物馆等社会机构的深度融入,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维度和资源,使红色教育从单一的校园场景拓展至家庭生活与社会文化场域,构建了更为立体的育人环境。

活化社会资源,焕发教育新生。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红色资源通过戏剧这一生动形式,真正“活”了起来,有效触达并浸润低龄儿童的心灵,极大地延伸和激活了文博机构的教育功能,为历史教育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提供了范例。学校、家庭、博物馆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了剧目从创作到传播的良性生态,拓展了红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具象价值引领,深化立德树人。当孩子们看到父母、老师、博物馆专家为讲好“红旗”故事而共同努力时,“爱祖国”“有信仰”“懂感恩”等宏大价值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身边最亲近之人用行动书写的真实篇章。剧目结尾孩子们高举红旗的呼喊,正是三方同心托举的信仰之光与成长之力的最佳印证。

《心中的红旗》剧目是博物馆依托园、家、社协同机制,助力幼儿园红色教育创新的一次深度实践。实践表明,当博物馆以专业力量精准“赋能”,幼儿园便能更有效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适合儿童的“活教材”。这面由馆、园、家三方共同以爱与责任、专业与情怀绣制的“心中的红旗”,既彰显了博物馆在教育链条中的独特价值,也印证了协同共育是引导幼儿价值观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此模式亦为文博机构主动参与学前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示范。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