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数超过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参观人数增长了879.87万,同比提高17%。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人数达到33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刚刚过去的暑期,博物馆行业依旧火热,一些文博场馆一票难求。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博物馆事业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不变的则是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博物馆协会修改博物馆定义时明确指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并在此后的博物馆实践中积极践行这一准则,不断加强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以人为本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博物馆能够蓬勃发展的根本。
分众服务,垂直人群
不同的观展人群在博物馆内秉持着不同的参观视角,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博物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各类观众,就必须强化分众化的工作逻辑。在陈列展览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国博物馆日益重视青少年群体,无论是专门的儿童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内的专属儿童展、儿童角,都在持续建设中。例如苏州博物馆内的儿童探索体验馆,专为3至12岁儿童设计,通过游戏、互动和探索等方式带领儿童了解苏州,并提升实践能力,是该馆对“博物馆学校”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探索。对于成年人群体,博物馆应展现更加深刻的知识,致力于打造终身教育平台,满足对知识多样性的追求。近年来,老年群体已成为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物馆兴趣较浓厚的老年群体普遍具备一定的文物和历史知识积累。一方面,博物馆可以积极鼓励老年群体加入馆方志愿者队伍之中,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对文物和展览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关注点,在讲解时也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带来多样化的知识体验。天津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中就有很多活跃的中老年成员,不少老年讲解员获得了荣誉称号,备受观众喜爱。另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大力开设针对银发群体的专题课堂。如河北博物院持续推出专为老年群体设计的交流课堂,内容涵盖文物鉴赏、审美提升,体验制作陶器、陶印、瓷器施釉,更贴近老年群体的喜好,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性。
此外,博物馆也需对不同身体状况的观众群体推出针对性服务,持续加强无障碍建设,保障残障人士顺利通行和参观。针对视障人士,可选择合适的文物及辅助展品制作可触摸的复制品并配备语音讲解,让他们也能“看”到文物的精彩。尽管我国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博物馆展览实践仍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但全国各大博物馆仍努力推行实施。例如,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为孤独症儿童设立“孤独症儿童开放日”。博物馆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所有人群。只有想观众之所想,看观众之所看,听观众之心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
跨界融合,交流互通
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信息交流的便捷让各国人民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博物馆也不能故步自封,忽视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积极跨领域沟通交流,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当前,博物馆应积极倡导“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博物馆+”强调依托博物馆平台,与社会各类资源要素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形象。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博物馆应积极与外部要素结合,通过跨界联名扩大自身影响力,为观众带来多元参观体验,以多种方式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社会不断发展,博物馆也须与时俱进,摒弃陈旧的服务和管理理念,追求突破与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博物馆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模式,大力推进文创开发、新媒体宣传、智慧博物馆建设、高科技陈列手段及藏品征集等工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博物馆研学是近年来的新兴潮流,相关的深度游、文化游、红色游等项目层出不穷。这类“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模式,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北京开展的2025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活动,推出7条精品研学路线,通过“博物馆+演艺”“博物馆+科技”等多元化研学活动,展现古都北京的文化魅力。博物馆研学可以消解观众在场馆内参观时对某些文物、遗迹、风俗的陌生感,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使观众亲身感受陈列展览内容,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同时,博物馆凭借其专业权威性,相较其他机构更易获得观众信任,从而实现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双赢。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包括多种形式。“博物馆+影视”指借助影视手段讲述博物馆故事,涵盖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该模式侧重于在视觉感官层面吸引观众,影视作品通常清晰易懂,贴近现代人群的观影习惯,站在观看者的视角,以观众为导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轻松了解文博知识,“远程”走进博物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公众关注到文物修复这一冷门职业,推动了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博物馆+产业经济”帮助博物馆拓宽社会资源与资金渠道,通过开发文创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传播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博物馆+社会组织”使得学校、社区、政府、企业与博物馆之间更为密切,借助双方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展社教活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项目,延伸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科技应用,焕发新生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云展览、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展览体验等形式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自身竞争力。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博物馆要想继续发展,就要拥抱科技。
智慧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建设。其利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技术,建立起馆内全方位的技术平台。通过智慧平台,博物馆可以完成从藏品到陈列再到观众服务以及学术研究、行政等全方位互联互通的智能工作模式。河北博物院在近年来持续大力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对观众来说,一楼大厅有超大的电子屏幕,清晰呈现展览路线、各展馆人流量、讲解设备租借情况等;对于馆内工作人员,这一智慧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展馆内各项数据,包括环境温湿度、观众聚集情况、文物保存状态等。除此之外,也可以虚拟展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与成果,减少部门间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AI语言大模型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并吸引广泛关注。博物馆可利用AI技术,搭建文博领域的专属语言模型,辅助博物馆进行展览策划、社教服务等工作。由于文博知识的复杂性与深度,当前市面上的主流AI语言模型还不足以直接运用于博物馆工作,存在一定的知识漏洞,因此需要对馆藏数据、观众行为模式等进行大量测试训练,提高文本真实性。通过大数据对比等精细分析,这些语言模型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准确地进行数据梳理、方案策划等工作,更贴近观众心理,立足于社会现实。
尽管科技能够帮助博物馆谋求更好的发展,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一系列问题。数据安全尤为关键,馆藏文物数据需要高度保密,一旦泄露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文化资产窃取。部分博物馆专注于科技带来的绚丽展览形式和娱乐手段,而忽略了展览核心的文本内容,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使观众参观后感到空洞乏味。此外,科技的广泛运用带来伦理和道德层面的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慎重考量。
博物馆不是孤立于大地上的冰冷建筑,它与公众、社区、城市的联结越来越紧密,并已深入社会发展的细枝末节处。“以人为本”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原则,打造一个博物馆,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设备,建造多么宏伟的建筑,都要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紧扣社会现实,博物馆需要“人”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