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定期开展保护修缮工作,有助于文物建筑的长久保存与传承。结合孟庙孟府孟林三期、四期保护修缮工程实践,在坚持“修旧如旧”“不改变现状”“最小干预”等文物建筑修缮基本原则前提下,本文探讨文物建筑修缮还应注意的几个点。
孟庙孟府孟林概况及修缮历程
孟庙、孟府和孟林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以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为主的建筑物,规模较大,内涵丰富,是儒家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思想相结合的典范杰作。1988年1月,孟庙、孟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孟林并入孟庙孟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称:孟庙、孟府和孟林。
孟庙、孟府和孟林保护工程一直受到文物部门的极大关注和大力支持。2013年至2016年,在国家有关资金支持下,邹城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孟庙孟府孟林一期、二期工程,对孟庙亚圣殿、承圣门、泰山气象门、启圣殿、传统路面,孟府大门、大堂、一进院东西厢房、前学,孟林享殿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实施了孟庙孟府孟林修缮三期工程,对孟庙棂星门、开来学坊、继往圣坊、省牲所、祭器库、养气门、知言门、致敬门、西庑、东庑、启圣寝殿,孟府世恩堂院东厢房、大堂西厢房,孟林墓门等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2023年5月至9月,实施了孟庙孟府孟林修缮四期工程,对孟府世恩堂及两侧便门、画廊、仪门两侧过门,赐书楼院内耳房、厢房、便门,后上房西侧附属房和孟庙围墙等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孟庙孟府孟林三期、四期保护修缮主要内容
孟庙孟府孟林三期保护修缮工程内容主要有:查补或揭顶修缮屋面,更换破损瓦件、补配缺失瓦件;更换严重糟朽的木构件,加固修补糟朽的木构件,检修门窗;上架木构件彩画除尘,现状保存原彩画,修补下架大木构件及门窗油饰地仗,按原制重做油饰;修补、打点青砖清水墙,挖补严重酥碱的青砖;修补空鼓脱落的墙皮并据原样重新进行粉刷;粘接、修补断裂的石构件,归位移位的石构件,更换已经严重残损的石构件;揭墁残损严重的地面和散水,补配缺失的散水。
孟庙孟府孟林四期保护修缮工程内容由孟庙围墙修缮和孟府建筑修缮组成。孟庙围墙的修缮包括局部揭顶维修,重做残损墙帽正脊,修补缺失瓦件,更换残损瓦件,清理墙帽瓦面长有的灌木杂草,重新苫背,重新瓦瓦;重做墙体空鼓、脱落抹面,重做墙体上身褪色罩面;剔凿挖补下碱酥碱严重青砖,拆除后期使用过程中的下碱拆改。孟府建筑修缮包括全面或局部揭顶维修,重做残损屋脊,补配缺失跑兽,补配缺失瓦件和缺失的檐部勾头滴水,重新苫背,重新瓦瓦;屋面揭顶后检修木构架、木基层修,修补残损、裂缝木构架、木基层;修补裂缝的墙体,重做室内空鼓墙面;检修现存木装修门窗、修补残损、裂缝木装修;重做木基层、木构架、木装修脱落地仗和油饰。
通过修缮工程,使孟庙孟府孟林文物建筑的损坏和病害得到修复和遏制,移除人为改造后与历史原貌不相协调的部位,尽可能多地保留和真实反映建筑的历史信息,充分体现文物建筑历史面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建筑保持在一个历经年岁后自然、健康的状态,最大限度地保存孟庙孟府孟林现存建筑的历史面貌,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保护修缮中的心得体会
注重勘验研究。注重勘验研究,是文物建筑修缮的核心要义。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其核心不仅在于修复破损,更在于通过细致勘察挖掘、记录和研究历史信息,实现“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真性保护。孟庙、孟府和孟林三期修缮工程生动实践了这一理念。
文物建筑因其本身特性所限,一些历史信息及健康情况在方案设计时可能未被完全发现,往往在修缮过程中才会被发现。因而在修缮过程中,要做到边修缮、边勘验、边分析、边研究。孟庙、孟府和孟林三期修缮工程就在隐蔽部位发现多项重要历史信息。例如,在养气门和知言门屋面揭瓦后,发现山墙内保存完好的杨木材质排山梁架,形制清晰、无糟朽,为古代木构技术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在东庑、西庑地仗清理中,发现被覆盖的圆鼓形青石柱础,还原了清道光年间的原始做法。这些发现充分说明,勘验研究不仅是修缮的技术依据,更是还原历史、延续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施工中持续勘察、辨析、记录,才能避免历史信息的遗漏或误判,为后续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如何实现有效勘验研究?首先,建立“边修缮、边勘察、边分析、边研究”的制度化流程,强化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各方协作与责任意识。其次,项目负责人需全程跟踪隐蔽关键工序,确保第一时间识别、上报和保护新发现。其三,借助影像记录与现代技术,实现信息可溯、做法可证。
扎实的勘察研究是科学修缮的基础。唯有将勘察研究贯穿文物建筑修缮始终,才能真正做到“不改变原状”,让文物建筑的生命与价值延续传承。
注重现代材料应用。现代材料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科学应用,是文物建筑修缮的有益补充。我国文物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常年面临糟朽、虫蛀和材料老化等结构性威胁。在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下,合理引入现代材料,目前已成为延续文物生命的重要科学手段。孟庙启圣寝殿金柱的加固工程,正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
施工中勘验研究发现,启圣寝殿前檐金柱因历史遗留洞口导致内部严重糟朽,影响整体安全。通过X射线无损探测与开槽勘验,明确损坏范围与成因后,没有选择整体替换这一干扰大的传统方案,而是采用灌注环氧树脂胶进行加固。施工中,先对柱内进行清理和防腐处理,植入防锈钢筋增强整体性,再分段压力灌胶,最后用外加铁箍补强。整个过程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既有效填充了空洞、恢复承载力,也最大限度保存了原有构件。
此次环氧树脂的应用实践,凸显出现代材料在古建修缮中的独特价值:它不仅可针对性解决内部残损问题,降低对历史信息的干扰,还能显著提升构件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材料的选用必须建立在对病害类型的准确判断之上。若属于生物虫蚀,需先根治虫害;另一方面,需通过试验确定配比与工艺,确保其兼容性和可逆性,避免对原材料造成长期损害。
科学审慎地使用现代材料,是对传统修缮技艺的重要补充。它使我们在守住“原形制、原材料”底线的同时,也能依托技术进步,更灵活、精准地守护文物建筑安全,为未来留下真实、完整的历史遗产。
注重技术创新实践。技术创新实践,是文物建筑科学修缮的新路径。孟庙、孟府和孟林四期修缮工程中的孟庙围墙修缮于2023年5月启动,是近三十年来对孟庙围墙最全面的一次修缮。在施工中,创新原有土坯墙维修工艺手段,提升了修缮质量和文物寿命。这一案例成功入选首届山东省文物保护工程交流会并做专题报告。
孟庙围墙全长1113米,其上身为传统土坯砌筑,历经数百年风雨,出现了墙皮空鼓、土坯掏蚀及墙体鼓闪等多种病害。经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多次研究分析,现场实践,实施了麦秸泥抹面工艺创新,采用了三遍施抹麦秸泥施工做法,第一遍为手工涂抹,厚度不超过1厘米,后两遍采用平板抹压,每层厚度不超过2厘米,每层涂抹前均先喷水湿润基层。采用这种修缮做法,从根本上增强了土坯与麦秸泥的结合强度,防止墙皮空鼓、起翘,延续了文物的寿命,是对土质文物修缮保护技术的一次创新提升,对今后土坯墙的修缮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示范意义。
注重档案管理。完备的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历史基石。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记录修缮全过程、传承技术方法的核心载体,不仅为后续研究、保养与利用提供真实依据,也是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具体体现。
孟庙、孟府和孟林修缮一期二期工程就高度重视档案建设工作,三期、四期工程更完善构建了一套规范、全面的工程档案体系。依托完备的档案,还编撰出版了《邹城孟庙、孟府、孟林修缮三期工程实录》一书。
在修缮过程中,坚持“全程记录、专业整理、多方协同”的档案管理原则,设立专职资料员岗位,制定档案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档案内容不仅涵盖常规工程资料,更突出文物修缮的专业特性,注重以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记录建筑形制、残损状况、修复工艺及隐蔽构件状态,有效弥补勘察设计阶段的不足。
修缮档案系统主要包括四大板块:一是管理单位资料,包括工程竣工总结、管理程序文件及管理日志等,全面反映项目流程与决策依据。二是施工单位资料,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安全交底、材料报验、隐蔽验收记录及施工日志等,细致呈现工艺与质量控制。三是监理单位档案,包括监理大纲、日志、月报及会议纪要等,独立监督并复核工程实施。四是审计单位资料,依托全程跟踪审计机制,重点整理隐蔽工程和设计变更的工程量文档,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透明。
这一较为系统化的档案工作,不仅为孟庙孟府孟林未来保护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也完整保留了修缮的历史信息与技术脉络。文物修缮工程档案,是文物生命记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科学保护和永续传承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