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文博院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马叶桢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石油工人团结一心、坚定勇敢,他们战严寒、斗酷暑,与茫茫戈壁、飞舞狂沙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以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汇聚成“克拉玛依精神”。克拉玛依市文博院是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克拉玛依市文博院珍贵的藏品,正是这段光辉岁月的历史见证,记录了那些艰苦卓绝却红旗飘飘、歌声嘹亮的日子。

项目背景

“克拉玛依市文博院藏纺织品文物保护项目”的保护修复对象为该馆收藏的10件锦旗文物,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石油工业开拓性发展关键时期的革命文物,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8件。经过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申报、审批、委托实施等程序,由新疆博物馆对本项目开展具体保护工作。

锦旗属纺织品文物,本身存在质地柔软脆弱,易弯折、易老化、易变形的特征。加之文物现存情况不佳,均无法达到上展线展览的要求。对文物保存现状、病害程度及分布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后,十件锦旗均有不同程度的多种病害重叠出现。其中九件文物的综合病害评估为中度——需要进行保护修复;一件文物的综合病害评估为重度——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批复的“克拉玛依市文博院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为实施依据,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做到文物保护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规范、科学、严谨。

保护修复前,该批文物存放在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库房的铁皮文件柜内,锦旗均为折叠存放,并用宣纸包裹。十件锦旗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褶皱、残缺、破裂、印绘脱落、晕色等纺织品文物常见病害,其中,锦旗的污染状况尤为严重。

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照相机、卷尺、厚度仪、照布镜、电子秤等工具对文物进行准确而详细的图像、尺寸、厚度、密度等信息采集,同时记录文物病害、绘制病害图,研究文物形制、绘制文物形制图。运用显微镜、分光测色仪、纤维切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科学仪器和方法,对项目涉及文物的病害情况、组织结构、纱线特征、材质种类、色彩保存状况、染料成分等进行科学分析。

通过采集文物的基本信息、病害记录、检测分析及文物价值研究等相关工作,发现十面锦旗材质以丝、棉、腈纶为主,部分锦旗上有玻璃或复合材质的缀饰。织物品种包括:绢(或棉布)、缎、暗花缎、编织带、起绒织物等。染料种类以罗丹明、酸性蓝、金胺O、甲基紫、酸性绿、橙黄Ⅱ等工业染料为主,另发现少量样品中含苏木成分,应为天然染料和工业染料共同染色。

本项目文物虽均为锦旗,但旗面缝制方式各不相同,有单层、双层,有光边、有镶边、有的带有穗饰;文字及装饰呈现方式多样,有书写、印绘、粘贴等方式;整体保存状况差别大,有的强度尚好,有的糟朽不堪。根据文物保存现状及病害情况,三面整体形制完整且无残缺情况的锦旗,选用清洁矫形的保护修复方法;七面有不同程度残缺的锦旗,在清洁矫形后采用针线法衬垫加固,补全文物形制的保护修复方法。

项目价值

本项目涉及文物均为二、三级珍贵文物,通过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在有效保护纺织品类革命文物、加强展示利用的同时,能更好地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内涵、工艺特征、技术方法,丰富革命文物资料。项目组探访相关单位的老一辈工作者,从档案馆和本馆档案中查找原始资料,对锦旗背后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以本项目文物为基础,结合克拉玛依市文博院藏其他相关文物,将文物保护修复与文物代表的革命人物、事件结合,进行整理编辑,后期将正式出版,让更多人看到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精神,切实把红色资源传承好。更好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化传承发展。

通过项目实施,完成了文物保护修复、展藏装具制作、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克拉玛依文博院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报告》编制等工作。保护修复工作有效延缓或阻止文物病害蔓延,文物寿命有效延长。保护修复后的文物强度、柔韧度增强,便于保存、提取、研究;视觉效果增强,可供展示陈列,部分修复后的锦旗目前在克拉玛依市文博院的常设展厅——艰苦创业厅中展出,让原本在库房难以移动的锦旗,重新“活起来”,走进展厅、走到更多观众身边,发挥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的重要作用。同时,本项目实施为全疆革命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项目执行案例。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3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