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叙事中的精神传承
——陈云纪念馆基本陈列焕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钱聪

陈云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学习伟人精神、弘扬崇高风范的重要场所,也是红色资源发掘保护、红色文化研究传播的重要平台。在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根据纪念活动工作要求,陈云纪念馆对基本陈列实施了全面改陈,多角度提升展陈内容和展示效果,探索老一辈革命家纪念馆建设的新样本。

展览立意创新

展览的立意作为展览的灵魂和核心,决定了展览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伟大光辉的一生:陈云生平业绩陈列(1905—1995)”作为陈云纪念馆的核心展陈,主旨在于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多元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馆藏文物,展现伟人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在展览策划中,纪念馆秉持以事塑人,突出具象化的历史叙事。整个展览突破传统线性叙事,采取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伟人的生平、思想、风范结合时间顺序和专题顺序,通过故事化的叙事,塑造出兼具史料厚度和精神高度的时代人物形象。比如,为了更好地让观众感受到“开国元勋”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定位,展览在沿用传统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思想、业绩、功勋的展示外,穿插专题叙事,对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东北解放等中共党史的重要事件中主题人物的重大功绩,给予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展示,在历史洪流中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思想贡献。

以物喻人,突出符号化空间设计。全面改陈后,展览以云、竹、山、水为核心设计符号元素。展厅序厅正中央汉白玉雕像展现陈云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光辉形象,雕像背景为山形丰碑造型,七座丰碑寓意着伟人的七十年革命生涯。序厅两侧墙壁上镌刻着“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以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手迹,结合云纹、竹刻等元素,隐喻陈云同志一生事业如山、信仰如磐、风骨如竹、淡泊如水的品格和境界,赋予伟人精神风范符号化的载体。

文物叙事革新

文物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展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改陈后,陈云纪念馆创新文物展示策略,将馆藏文物的价值、意义与展览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文物所承载的作用。

器物有“声”,首次亮相的“历史见证者”深化展览的内涵。在此次陈云纪念馆改陈中,共展出文物藏品800余件(套),其中,有近20件文物、400多个展品实物为首次展出。如在展览的开端,所展示的第一件实物是一本珍藏60多年的黑色笔记本。这本笔记本作为首次亮相的珍贵藏品,记录了陈云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启人生重要转折的过程。文物无声,但是却成为陈云青年时期进行人生抉择这段历史的最好讲述者。除此之外,展览中所呈现的陈云使用过的《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第一套人民币、“一五”计划重大建设单位分布图等首次亮相的“历史见证者”们,不断拓展着展览的叙事边界,深化了展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在新改陈的展览中,陈云纪念馆通过“文物+科技”的深度融合,打破时空壁垒,让革命文物从历史的静默见证者转化为沉浸式叙事的主动参与者。在遵义会议板块,纪念馆对重点文物《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进行了数字化展示,观众通过触摸屏,可以放大内容,深入了解文献具体内容,实现“可触摸的历史”。在“两白一黑”经济攻坚这一历史事件的展陈中,纪念馆借助AI智能渲染技术对珍贵的历史图片进行动态处理,为讲述经济战场的胜利提供了具象可感的视听语言。同时,场馆还对100多个重点文物配备二维码,以视频、音频深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观众可自主选择浏览文物的详细信息、历史背景等,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创新文物叙事方式。

内容解读鼎新

纪念馆展览内容作为对革命精神、人物风范的核心思考,是策展人对于展览所传达历史信息的情感理解与现实体悟。陈云纪念馆新改陈的展览以展示陈云同志的生平思想、革命贡献和精神风范为核心,结合新时代视角,进行系统化呈现。在展览内容解读方面,精准化表述人物的思想业绩。新的展览在具体内容撰写上,严格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为依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精准把握,在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上不无据夸大、拔高或矮化,在使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照片、题词、讲话文章等时,严格注重规范性,恰如其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尊重历史,还原真实。

多维度呈现人物的品格风范。在展览内容的解读方面,纪念馆创造性地通过艺术化、情境化等手段,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以“一五”计划展区为例,对于该展区内容的解读,纪念馆匠心独运,将该部分内容设计为整个展厅的叙事枢纽,通过宏大的浮雕艺术作品、图文装置与空间布局,生动诠释陈云在“一五”计划期间的贡献和风范。在文物馆尾部,纪念馆复原了陈云在中南海的卧室、办公室和会议室一角,通过叙事情境的打造,展现人物的品格风范。

技术展示更新

陈云纪念馆新改陈的展览打破传统展陈模式的局限,利用场景重构、交互体验、弧形超宽屏等多项新技术,为展览叙事搭建丰富的表达维度,使展览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多媒体叙事技术的深度融合。新改陈的展览打造多个大型多媒体展项,使其成为展览叙事逻辑的重要支点,实现了从“静态观展”到“动态沉浸”的转变。如“练塘全景”展项通过运用高精度微缩场景结合动态投影纱幕,构建出鲜活的历史画面,再现陈云幼年成长环境。“四保临江”展区则通过LED大屏装置、多媒体影片及冰雪场景置景叠加的方式,还原了陈云拍板坚守南满及激烈的战斗场面,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现场感染力。“云行云归”多媒体展项则采用弧形超宽屏技术,以“云、路”为主线,“云、竹、山、水”为主要元素,辅以感官触发,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展现“陈云之路”。

历史场景复原技术的沉浸式展现。为了引导观众走近历史,走近伟人,在新改陈展览中,纪念馆通过文物组合布景和等比例人物演绎模式,结合虚拟成像技术复原了20世纪50年代北长街71号陈云办公室,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陈云在此期间的工作状态和业绩功勋,让历史叙事“活”起来。

专题艺术展项创新性构建。新改陈的展览创新性构建了10组专题艺术展项,有机融合了雕塑艺术、油画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如《陈云与革命烈士后代》群雕、全新创作的陈云半身铜像、油画《听真话》等艺术精品。这些作品赋予了展览更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文旅融合标新

陈云纪念馆通过系统改陈,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体验升级,打造出集精品展陈、文化传播、公共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体验空间。

提升场馆风貌,红色赋能江南文化。陈云纪念馆主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前为花岗石铺地广场,广场正中设伟人雕像。在馆区风貌上,既打造出伟人故里的庄重和大气,也透露出江南水乡的诗意和温婉。在这次改陈中,纪念馆以“风貌统一、庄重简洁、大气简朴”为基本原则,在完整保留历史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对主馆和文物馆建筑群进行了整体加固和风貌提升,在景观提升中融入江南园林的造景手法,凸显人物特性和场馆特色。

拓展外延,打造多元教育模式。纪念馆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多元化、互动性强、富有创新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场馆结合文旅融合趋势,开展了“邂逅江南雅韵、相约评弹小镇”“TOWN WALK古镇漫步”等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品茗漫步间感受江南古镇的红色意蕴。纪念馆还针对不同群体开设了《信仰的见证》陈云文物数字课程、《云涌》剧本杀、《此致近你·纸短情长》沉浸式情景党课等,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打造文旅融合的新范本。

陈云纪念馆立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崇高使命,在借鉴同类型纪念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前沿科技与现代化展陈理念,努力让人物形象“立”起来,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场馆特色“亮”起来,让教育功能“强”起来,持续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多维赋能价值的人物类纪念馆高质量建设之路。

(作者单位:陈云纪念馆陈列编研部)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4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