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昆明市博物馆,围绕“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重走滇缅公路 弘扬抗战精神”两大主题展,开展了“抗战中的云南”沉浸式“大思政课”现场教学,通过参观文物、聆听讲解、分组研讨,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悟滇缅公路的悲壮历史,汲取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
从文物与图片中触摸历史温度
在“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重走滇缅公路 弘扬抗战精神”展厅,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文物,将大家带回烽火连天的年代。从“滇缅公路修建背景”到“十万民众筑路壮举”,从“国际援华通道”到“滇西抗战烽火”,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不时驻足凝视、低声交流,深刻感受到当年云南各族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路的艰辛。“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没有物资,自带干粮……”学生李胜刚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每公里滇缅公路下,都长眠着一位筑路民工的英魂。这条‘抗战生命线’不仅是一条公路,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展区,师生们被陈嘉庚先生号召华侨回国支援抗战的史料深深打动。“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放弃海外优渥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在滇缅公路上运输物资,其中1000多人牺牲。”马克思主义学院尹仑教授指着一张张泛黄的图片讲道:“他们的家国情怀,正是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我们今天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青年学子担负着传承与弘扬这份宝贵精神财富的重任。我们要深入学习抗战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在对话中深化历史认知
在深入浅出的问答互动中,一段沉甸甸的历史逐渐立体而清晰。师生们围绕“滇缅公路的战略意义”“云南各族群众的抗战贡献”以及“国际援华力量与滇缅公路的关联”等议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什么说滇缅公路是‘抗战输血线’?”学生张云岭提出疑问。讲解员依托丰富的历史档案与现场展陈说道:“在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之前,约80%的国际援华物资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运抵中国,有力支撑了全国抗战大局。它不仅是一条物资通道,更是民族团结之路、华侨家国情怀的寄托,是抗战期间名副其实的生命线,也是凝聚中外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机械设备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云南各族20万民众仅用9个月,以人力凿通崇山峻岭,开辟出这条国际战略通道。它的建成,不仅打通了抗战物资输送的动脉,也成为连接海外华侨与祖国的情感桥梁。众多华侨机工响应号召,冒着战火驰骋在这条公路上运输物资,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它既是一条具象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热血、传递坚定信念的精神之路,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因此,‘抗战输血线’不仅概括了其军事战略功能,更凝练了这条公路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集体意志。”讲解员总结道。这段与讲解员的互动问答深化了大家对滇缅公路历史意义的理解,唤起了对那个艰苦年代无数普通人非凡贡献的深切敬意。
研讨式教学传承抗战精神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昆明市博物馆“拾贝立方”空间分为7个小组,围绕“滇缅公路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代青年如何弘扬抗战精神”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各组代表结合参观感悟与专业所学,分享思考、碰撞思想。
“从3000多名华侨机工的毅然回国,到背着孩子筑路的妇女;从‘鸡毛信加手铐’的死命令,到用汽油桶搭建浮桥的智慧,这为中国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不是个别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普通民众团结一心的生动例证。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人民,任何困难在团结起来的人民面前都能被克服。”学生郑艳芬在交流发言时说。
在聚焦“青年责任与历史担当”的讨论中,学生张文静表示,抗战时期,云南青年用热血捍卫家国;今天,我们青年学子要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在科研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这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当学生亲手触摸历史脉络,当研讨发生在抗战实物旁,思政教育就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情感共鸣的飞跃。各小组结合专业所长,从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等多维度剖析历史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李培聪、展览部主任吕刚也参加了现场教学活动。“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信仰的力量。”他们认为,通过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研讨,能够更有效地激发青年的历史认同与时代使命感。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是昆明市博物馆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现场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双方还联合策划了“抗战记忆·青年使命”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红色故事宣讲、微视频创作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将继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计划推出“云抗战数字纪念馆”、线上线下混合式研学项目等,进一步推动红色教育资源创新转化。
“滇缅公路是‘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云南精神’的生动体现。希望同学们将此次学习成果转化为成长动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尹仑在研讨交流结束时总结道。
(作者单位:昆明市博物馆;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