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吉林革命文物考古工作的创新模式
——以吉林省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工作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丹 魏志哲

2021年以来,吉林省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为契机,通过“考古引领、科技赋能、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推动革命文物工作转型升级,实现了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有效统一。吉林省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作为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见证,其考古工作的开展为吉林省乃至全国革命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和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考古引领:构建系统性学术支撑体系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突破传统革命文物单纯保护思维,“考古先行、学术为基”,力争构建多维度的研究框架。

科学化考古发掘:突破传统革命史研究“文献主导”模式,通过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方法,精确判定革命遗址的年代序列与功能布局。红石砬子遗址自2021年开始发掘并取得重要发现后,2022—2025连续获得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发掘审批,累计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地窨子、房址、平台等各类遗迹40余处,出土武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遗物900余件。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深化考古调查,实施《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取得重要成绩。

针对性专项调查:2022年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博物院陆续获得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了《东北抗联遗址专项调查》《吉林省红色资源专项调查》《馆藏革命文物调查》《抗联遗迹调查与保护》等多个项目。这些调查项目,基本厘清了革命遗迹的分布格局,整理和公布了一批革命文物的数据资料。

跨学科研究:2023年7月,吉林大学、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与吉林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合作,通过“考古材料+文献考证+口述历史”三重印证,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平台,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跨区域融合、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革命文物研究新格局。

红石砬子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同时联合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军事学、环境学等领域专家,通过遥感技术大植物遗存分析、MR数字化技术创新遗址展示手段,综合性研究全方位还原抗联将士的生产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科技赋能:创新“数字化+预防性”保护模式

依托红石砬子遗址实践,吉林省探索革命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路径,实现“科技赋能保护、数字延续历史”。

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运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遗址数字模型,开发MR平台,佩戴设备即可沉浸式体验密营布局、战斗场景,三维建模还原地窨子、火炕房址等遗迹原貌。相关数字化成果通过参观、研学等途径传播扩展,收效良好。

预防性保护技术应用:针对遗址土遗址风化、冻土等问题,由吉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团队负责开展预防性保护,通过液体硅胶、分子筛、防护网、支撑筒等科学材料提供抗压、防潮保护条件,并对回填的遗迹进行湿度、温度的可视化监测。结合环境监测系统,构建“监测—预警—干预”保护闭环,使遗址本体稳定性得到提升。

文物修复技术突破:对抗联枪械、铁器等金属文物,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建立了考古实验室,进行金属检测分析,为遗址出土的铁器、铜器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活化利用:打造“红色教育+文旅融合”特色品牌

依托考古成果策划的“黑土地·红石魂”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超50万人次,相关考古发现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推动革命文物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拍摄纪录片《红石考古志》,配合央视拍摄《探索发现》专题片,出版吉林文脉系列丛书——《吉林访古》,构建“展览+影视+出版物”的传播矩阵。2022年建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新馆,通过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搭建教育大课堂,让观众在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对话中,增强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促进了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传承。

公布“三地、三摇篮”主题线路,追寻东北抗联、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历史印记,串联红石砬子遗址、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等红色资源,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增长。打造重走抗联路——八家沟、姚家沟两条主题线路,举办吉林省首届红色旅游节、吉林省红色讲解员大赛决赛等活动,当地还引入电视剧《铁骨忠魂杨靖宇》北京剧组取景拍摄,编排展演大型话剧《烽起磐石忆靖宇》,实现“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

融合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机制

在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支持下,吉林省累计投入资金用于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形成“省级统筹、市县落实、专业机构实施”的工作格局,编制完成《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纲要(2021—2035年)》,构建“一线、两地、三集群、七组团、十片区”吉林省文物保护展示格局。红石砬子遗址所在地吉林省磐石市已于2023年申请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东北抗联文化保护与展示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丰富磐石市乃至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形式,整合旅游资源,使红色文化遗址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2024年9月3日,国家文物局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在吉林长春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统筹推进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央地联动,推进红石砬子遗址的历史研究、价值挖掘、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制定《红石砬子遗址考古2022—2026五年计划》,从勘探、发掘到文物修复、公众教育做出系统部署。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两批革命旧址、东北抗联旧址和馆藏革命文物名录。制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的实施方案》,出台《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为红色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弘扬以及保障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建立起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加强完善顶层设计。

立体化的公众考古教育传播体系

以“黑土地·红石魂——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风云历程”展览为媒介,2022年开始在吉林省内多个县市开展巡展,并走出去,先后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龙江县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进行展览,图片与考古出土文物的结合,使历史细节变得可感可触,观众反响强烈,构建起跨区域红色文化对话平台。

2023年,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作为唯一一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参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进入终评环节。

在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红石砬子出土的文物参展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主题陈列展览。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主办,吉林省文物局、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承办,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辽宁省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集中展出1289件文物、标本,115件(套)档案文献,35张图片,其中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600件文物参展。展览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依据,首次采用遗址复原与科技检测印证的方式,通过复原考古遗址、采集科学数据,让观众感知抗联历史的厚重与温度,立体诠释抗联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5年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工作的创新实践,为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学术引领、科技支撑、活化增效、协同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未来,吉林省将持续深化推广红石砬子经验,以革命文物为载体,讲好革命的故事。吉林省实践表明,革命文物考古工作既要以科学手段筑牢历史根基,更需以创新思维激活时代价值,通过技术赋能、协同发展、文旅融合,让黑土地上的红色印记成为永续传承的精神坐标。

(作者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