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的精神再现:
从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发掘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樊雅欣 李宁宁 刘丽霏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带领下,东北各界爱国志士,率先举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旗,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危难时刻,东北抗联精神的抗争之火,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钢铁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史学,尤其是实物资料的获取上,除了档案文献等一手资料外,考古学方法获取的遗迹遗物逐渐成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吉林省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系统性考古发现使学术界为之震动,大量的军事设施、营房、哨所、指挥中心等遗迹和各类出土遗物,为抗联精神研究提供了大规模、系统的物质材料,使历史由抽象走向了具体,极大丰富和补充了史料,增强了历史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抗联精神的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考古学视野下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阐释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绝非一句空话,它是维系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生命线。红石砬子的考古发现,将这种抽象的政治信念,转化为了一系列可触可感的空间实体和组织遗存。考古发现并确认了中共磐石县委办公遗址、指挥所等行政机关所在地,这些遗迹强有力的宣告: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党的组织体系依然存在,并在有效运转。修械所中出土的铁渣、破损武器零件等,无声地诉说着如何在武器弹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和精神智慧维持战斗。忠诚于党,不仅体现在口号和决心上,更体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具体行动中,是党的组织力量,激发了人的无限潜能,将一群被围困的战士,变成了能战斗、能生产的顽强集体,证明了东北抗联是一支在政治上有信仰、在组织上有核心、在行动上有方向的人民队伍。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勇赴国难”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绝续关头,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的历史自觉和担当精神。红石砬子遗址庞大而精巧的军事防御体系,正是这种“勇赴国难”民族大义的物化形态和战略表达。考古揭示了一个依托险要地势、经过一定规划的防御系统,证明抗联绝非简单地被动躲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有准备的、旨在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同时印证了“勇赴”二字中蕴含的主动牺牲精神,选择在红石砬子建立根据地,意味着选择了远离城镇村庄、补给困难、环境恶劣的生存状态。防御工事越是坚固,越反衬出他们所处环境的险恶和敌我力量的悬殊。考古让我们看到,抗联将士不是悲剧命运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动抉择者。红石砬子的每一处战壕,都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划下的一道不屈的防线;每一个哨所,都是他们为危亡的民族放出的一个永不闭合的瞭望眼。这里的物质遗存,雄辩地证明了他们的斗争是自觉的、理性的、英勇的,是为了整个民族而进行的义无反顾的赴难与抗争。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血战到底”是东北抗联精神中最具悲壮色彩的一笔。红石砬子出土的生活类遗物,与军事遗迹形成巨大反差,印证了这种气概的真实性。考古发现了大量生活遗迹,如地窨子、灶台、水窖等,与庞大防御体系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生活设施极其简陋、原始。地窨子低矮、阴暗、潮湿,仅能容身;出土的生活用具,如铁锅、陶罐、碗碟等,数量稀少且破损严重。这种物质上的极端贫困与军事上的顽强投入之间的巨大张力,正是“血战到底”气概的根源。它回答了“他们依靠什么战斗”的问题——不是依靠精良的装备和充裕的后勤,而是依靠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这种反差让“血战到底”成为一个可被测量的、令人心碎的历史现实。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和棉絮,在红石砬子找到了无数注脚式的呼应。考古发现让我们理解,他们的“血战到底”,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与饥饿、寒冷、伤病和绝望的战斗,其英雄气概正体现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坚韧的坚持之中。

考古学对抗联精神研究的独特贡献

弥补历史记载的缺失 考古工作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让历史铁证如山。面对“抗联斗争是否如此艰苦”的疑问,考古呈现出完整的“生活—生产—战斗”物质证据链,让抗联历史描述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考古工作又揭示了文献忽略的技术细节与生存智慧,让我们对抗联精神中“艰苦奋斗”的理解,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充满了技术细节和人类智慧的生动实践,将抗联历史从宏大的、有时略显抽象的文本叙事,拉回到微观日常。它用一件件冰冷的器物,组装起了一部温热的、可感知的实物的史诗,极大地丰富、深化和实证了历史研究的层次。

增强历史叙事的感染力 考古工作重构了根据地的功能布局与战略规划。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红石砬子根据地的全景图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行政后勤机关位于核心险要处;高地上的哨所构成了瞭望预警系统;纵横交错的战斗工事将各个沟谷连接起来;山脚下的水源地围绕着居址。这种空间布局的重建,让我们理解了抗联斗争的组织性、规划性和战略性。这些遗迹构建的“空间剧场”,赋予了历史研究前所未有的空间维度和情感温度,极大地增强了其社会感染力和教育功能。

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 考古学、历史学、军事学、环境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研究使得多学科碰撞与融合,彻底打破了历史研究“就文字论文字”的局限,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历史生态系统”解释模型。抗联精神的研究,不再仅仅是历史学者的工作,而成为一个汇聚各方智慧的公共学术平台,用开放的方法给抗联研究注入了科学基因与多元的视角。这使得该领域的研究由传统的“文献史学”转向文理交叉、科技赋能、协同创新的新时期。

精神的回响与时代的传承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成果实证和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核心价值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成果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祛魅”与“赋形”。它将以“忠诚于党、勇赴国难、血战到底”为内核的东北抗联精神,从历史文本的抽象记载和宣传口号的概念化表达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其可触、可感、可悟的物质形态和空间语境。红石砬子遗址的考古成果,是抗联精神研究从“以文证史”到“物史互证”的重大飞跃,它极大地深化了历史研究的层次,为其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实证基础。

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深远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鼓舞人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首先,东北抗联精神是砥砺初心、坚定信念的“清醒剂”,抗联将士面临极端困境时,依然对党忠诚、信仰不移。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对于今天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而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时刻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始终保持强大的思想定力和战略定力。其次,又是激发斗志、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民族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必然充满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抗联精神中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是鼓舞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啃下改革硬骨头、迎接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最后,还是凝聚共识、团结奋斗的“黏合剂”,当年,抗联汇聚了东北各阶层、各民族的抗日力量,共纾国难。这种基于民族大义的伟大团结精神,对于今天凝聚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团结一心朝着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坐标,是一段极为艰辛的奋斗历程。它的研究正处在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时期,力求更真实、更深刻、更生动地展现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9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