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旧石器考古调查获重要收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铁卫冬 王倩倩 彭菲

2023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和县博物馆、喇家博物馆联合在青海东北部区域进行了为期20天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重点对河湟谷地、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此次调查获得重要收获,新发现史前遗址点5处,采集典型石制品115件,陶片4件。

调查收获

河湟谷地

河湟谷地位于青海东北部,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黄河与湟水河流域交汇的三角地带。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自古就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人类聚集地和农耕区之一。此前该地区曾发现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在内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但并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此次野外调查新发现的马场垣旧石器遗址,位于安特生发现的马厂垣新石器遗址约1千米的团结村。文化遗物发现有打制石器16件,类型包括2件石核、11件石片、3件工具。2件石核石皮比例在80%以上,均为双台面石核。一件双台面石核(MCY-04)为石英岩,最大长、宽、厚、质量为90.72毫米、71.85毫米、46.27毫米、362.2克,石核顶部有疑似石锤使用的痕迹,可能也被作为工具。

石制品剖面上部有一层古土壤层S0,此前学者在此附近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该层年代为5.42±0.16 ka。遗址石制品位于剖面底部,距S0古土壤层3米。考虑沉积速率和除打制石器外没有其他文化遗物出土的情况,马场垣遗址年代很可能早于距今1万年左右。河湟谷地也是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关键地带。该区域也是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现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次调查首次在该区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对揭示早期人类向高海拔地区扩散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共和盆地

共和盆地位于亚洲季风区的西北边缘区,独特的地域环境成为研究史前人类和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区域内降水资源丰富。近几年发现史前遗址众多,大多为晚更新世末期的遗址,此区域全新世早中期仅发现拉乙亥、沙隆卡2处中石器时代遗址。同时大多数遗址均集中在青海湖周边,缺乏盆地内的古人类研究。茫拉河作为共和盆地最大的河流,流域内的古人类遗址较为缺乏,此次在共和盆地发现史前遗址2处,分别为活然村遗址、江西沟东遗址。

在贵南县茫拉乡茫拉河流域发现活然村遗址,遗址位于活然村南部,茫拉河北岸。遗址剖面暴露在河道旁,剖面上有一明显灰烬层,剖面附近散落一些石制品,应为剖面被剥蚀后掉落的。采集石制品8件,陶片6件。石制品按剥坯类型可分为石片类6件,断块类2件,其中1件石片,2件断块有明显的修理痕迹,根据刃缘形态可定为刮削器;陶器均为夹砂陶,质地极为粗糙,十分破碎。考虑活然村遗址的地理位置和陶片、石器共存的情况,推测遗址年代可能不早于拉乙亥遗址。

共和盆地的旧石器考古遗存之前集中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区域,本次调查发现的活然村遗址位于黄河及其支流附近,石器以打制为主,但也有少量的新石器文化因素,结果说明黄河及其支流可能在此时期发挥了扩散通道的重要作用。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地四周被高大山系所围绕,是一个北西—南东向不规则菱形向心汇水盆地。柴达木盆地植被属于荒漠与半荒漠,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很少,植被稀疏。整个盆地中无植被的湖泊、戈壁、盐壳、流动沙丘和风蚀地等占盆地总面积65%。

目前青藏高原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考古研究以高原东北部低海拔地区较多,而柴达木盆地所在的高原腹地环境恶劣,此前对这类干旱盆地古人类活动了解得并不多。20世纪发现的冷湖1号遗址和小柴旦旧石器遗址均在古湖泊及古河道附近和一级阶地上,本次调查在小柴旦湖二级阶地和茫崖市小咸湖附近又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进一步说明了该区域古人类长期多次围绕湖泊和河流边缘活动的规律。

小柴旦南遗址位于小柴旦湖东南岸二级阶地。柴旦湖是柴达木盆地中部的一个咸水湖,由于更新世期间湖面间歇性收缩而在湖的东岸和南岸形成多级古湖滨阶地,前辈学者曾在一级阶地发现大量石制品,研究认为其是典型的华北石片石器工业的遗存,并命名为小柴旦遗址。此次调查队在湖泊二级阶地也发现石制品。按剥坯类型可分为石片类18件、石核7件、断块类5件。其中7件有修理痕迹,包括1件手镐和6件刮削器。所有石核长度均大于65毫米,整体上形态差异不大。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小柴旦遗址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石核形状多样,工具类型有石锤、砍斫器、边刮器、凹缺器、端刮器、雕刻器和钻具,未见尖状器。加工方式为正向和反向,以正向加工为多,石制品属轻型工具范畴。此次发现的石制品原料以安山岩和变质粉砂岩为主,石核均为盘状石核,工具类型以手镐和刮削器为特点,修理方式以反向修理为主;手镐(XCD-01)原料为辉绿岩,毛坯为断块。整体形状呈三角形,两面均较平坦,平坦面保留的均为石皮,磨蚀严重。凸起面两侧侵入性修理,往顶端对向加工夹成一尖,可辨加工片疤7个,尖部残损;底端为齐整断口,最大长、宽、厚、质量为152.29毫米、65.89毫米、40.15毫米、436.12克。

冷湖一号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Madsen等曾在此区域采集到两件石叶剥片的宽面石核及一件大石叶,年代为28~30 ka BP cal。本次对冷湖区域的淡盐水湖进行调查时,在小咸湖附近采集2件石核、1件断块,1件工具,5件石片。其中3件石片长宽比大于2,可以定义为石叶。工具为单边直刃刮削器。原料为板岩,毛坯为断块,反向修理。

小柴旦遗址是青海省最早发现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冷湖遗址也是迄今为止青海省发现且有准确测年最早的遗址。本次调查发现的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两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均位于盆地内的湖泊沿岸的阶地,说明史前时期这里很可能是古人类重要的资源聚集地。石制品原料以当地常见原料板岩和石英砂岩为主,但也有一些燧石、安山岩等区域内不常见的优质原料,石制品组合类型多样。石制品既有刮削器、锤击石核等常见类型,也存在盘状石核、石叶、手镐等特色类型。石叶类遗存也发现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尼阿底遗址及天山山脉的阿尔泰区域,柴达木盆地地理位置处于两者之间,为研究该类遗存及相关古人类的扩散提供了证据。手镐类遗存是此次调查新发现的器物,青藏高原曾在尼阿底、夏达错均报道了似手斧和薄刃斧器物的发现,有研究认为其属于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加工的石核,或偶然为之形似手斧和薄刃斧的器物。此次手镐类遗存的发现,也为此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结

本次调查显示,青藏高原边缘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湖泊河流附近,石制品多埋藏于河流阶地和湖滨高地,类型丰富但数量较少,反映当时人类活动强度有限。石器原料以本地河流砾石为主,伴有个别优质燧石、安山岩等外来原料,制作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修理方式复杂多样,暗示可能存在不同人群的迁徙交流。传统观点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主要迁徙通道,但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冷湖等遗址的新发现表明,北部地区在距今3.8~2.8万年的高湖期气候温暖湿润,可能也是重要通道,其石叶遗存与阿尔泰地区的相似性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河湟谷地作为进入高原的首站,在人类迁徙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而共和盆地则是高原东部遗存最丰富的区域,以细石器为主,伴有个别磨制石器和早期陶片,显示人类在此活动相对稳定,黄河及其支流可能促进了文化传播。这些发现为理解青藏高原早期人类迁徙与适应提供了新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铁卫冬 王倩倩 彭菲)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30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