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钢八连”故事 走好“红色+”乡村振兴之路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抗战遗址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玉红 吴书军

作为在抗战初期就建立了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精神发源地,大年初一“头一碗饺子敬英烈”的习俗在这里延续了80多年。

多年来,临沭县坚持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践行“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以红色文化为魂、保护传承为基、融合发展为径,积极探索红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成功实现从传统革命老区乡村向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的蝶变,成为当地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聚焦保护修缮,

筑牢红色根脉传承之基

2012年,为缅怀革命先烈,歌颂党群、干群、军民鱼水之情,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朱村村民自发组织建立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纪念馆总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包括朱村抗日烈士陵园、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2016年起,临沭县对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历史文献和老照片,先后奔赴浙江、云南向革命烈士后代征集实物,丰富馆藏。对其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整改提升,并对讲解员就党史知识和讲解技巧进行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讲解员队伍。

临沭县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大力做好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加强革命旧址的日常养护和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通过日常巡查,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台账,及时排查隐患问题。2022年,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对朱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18间房屋及院落约1000平方米进行修缮保护。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文物的真实历史面貌,使之与旧址本体一起完整反映革命事件及历史场景。通过修缮保护,抗战旧址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预防性保护理念牢固树立。

深入挖掘并系统整理“钢八连”英勇战斗的故事和支前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等珍贵口述历史资料,逐步构建起动态化、可持续更新的红色档案数据库。整理、编纂《朱村志》《红色朱村文化丛书》《砥节砺行的朱村王氏宗族》《沂蒙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等书籍,让朱村的红色历史更加生动鲜活。同时,委托临沂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织开展关于红色朱村的专题研究工作,力求通过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红色档案内容,确保红色记忆长久传承。

深挖红色文化内涵,

让“钢八连”基因活起来

自2021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当地政府都组织刚入伍的新兵到朱村进行役前红色教育;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党员干部也络绎不绝,接待专家学者等4万余人,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一些机关单位等将朱村设立为教学点、党性教育基地和理论研究基地,这里已成为沂蒙革命老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沂蒙精神的重要阵地之一。

为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提炼的《追忆当年钢八连》《一碗饺子敬先烈》等一批红色故事,推出《敬礼!老四团》等红色文化宣传片,通过在各红色景区宣传讲解、展览展播,让更多公众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沂蒙精神的熏陶。其中,《学党史、说朱村、追忆当年钢八连》等两件作品荣获山东省群文系统艺术党课三等奖,小剧《第一碗饺子》入选临沂市2022年上半年沉浸式情景小剧入围剧本和2022年下半年沉浸式情景小剧创演评选入围剧目。

此外,朱村还每年拜访“钢八连”原参战人员,与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联学共育,大年初一两地通过视频连线同步组织“头碗饺子敬英烈”活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宣讲活动走进曾保卫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钢八连”部队,开展现场微宣讲、小戏小剧、情景演绎等原创节目,为英雄连队送上别样的“生日礼物”,让“钢八连”精神代代传。

文旅融合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引擎

一是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抗战旧址,以“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为根本目标,朱村大力实施“中国红村”改造项目,建设了“五馆四区三基地”(“五馆”即支前馆、民俗馆、村史馆、治淮馆、进士府;“四区”即朱雀大道步行街区、滨水休闲街区、主题购物街区、柳编活态商贸街区;“三基地”即乡村客栈、康养中心、三同教育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片区发展新路子越走越宽,老区精神活起来。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抗战旧址活化利用荣获2022—2023年度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二是成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精准把握“业态整合、旅居融合、产品复合”三大关键特征,启动红色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示范片区建设工程。构建“朱村·文化部落区、幸福河·滨水休闲区、好运岛·健康运动区”三大主题功能区,形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朱村旅游度假区。建成集农业生产示范与观光、杞柳加工研发、红色文化教育、沭河风光旅游、田园美丽农村休闲度假及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朱村先后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作为山东省唯一村级典型范例被写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年)》。

三是开发沉浸式旅游业态,培育“红色+”产业体系。“红色+研学”,以“红色铸魂、乡村育人、生态启智”为核心理念,构建“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生态实践”三位一体的研学模式,开发的沉浸式实景剧《第一碗饺子敬先烈》、支前运动会等互动课程,全面覆盖临沭县中小学生研学需求。今年以来,基地累计服务已超10万人次。“红色+非遗”,深度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以及绳编、面塑等,每周有500多名学生参与。“红色+康养”,朱村中医药文化园集诊疗、科普、研学和产业于一体,每年举办中医药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红色+生态”,旅游区设有红色文化区、明清村落风情区、河道游船观光区等六大功能区,好运角露营地、“童趣乐园摸鱼体验”等亲子项目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红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临沭县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在提升展陈水平、丰富业态体验、优化服务质量、深化精神研究上下功夫,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区,让“钢八连”精神代代相传、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步步登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文物保护中心)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