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垣照古今:唐朝墩遗址中的丝路文明基因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任冠 延羽妃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县城东北,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的绿洲廊道之上,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东端一处重要的军政建置和交通枢纽。古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为庭州蒲类县县治,高昌回鹘、西辽和蒙元时期后沿,至14世纪中叶废弃。自201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发掘了包括唐代院落遗址、高昌回鹘时期浴场、唐至元时期佛寺遗址和景教寺院遗址等多处重要考古遗存,为深入认识唐朝墩在内的新疆唐至元时期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遗址的核心遗存:

丝路文明的物化载体

宗教建筑:多信仰共存的鲜活例证。遗址最引人瞩目的发现,当属城址北部中央景教寺院遗址与城中心的佛寺遗址。景教寺院位于城址北部中央,年代为唐至高昌回鹘时期。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外围建有围墙,内部由东西两部分构成:西侧为寺院主体建筑,包括中殿、祭台、圣堂和后廊等结构;东侧为生活区,包括南部的庭院和北部的房址等,寺院出土的469块壁画残块中,包含头带十字架的圣像、红色权杖、棕枝纹样与回鹘文“也里可温”榜题,实证了景教在西域的传播与演变。佛寺遗址位于城址中心夯土台基之上,沿东西向轴线对称布局,由回廊、塔基地宫、佛殿、前庭构成,出土的莲花纹瓦当、泥塑佛像残块与壁画供养人形象,与北庭高昌回鹘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等遗存风格一脉相承。值得关注的是,佛寺与景教寺院分居城址中部与北部,间距相近,且均沿用至蒙元时期,直观反映了天山北麓“多宗教共存”的历史图景。

罗马式浴场:东西建筑技术的交融典范。浴场遗址位于城址东北部,整体结构由中心部位的砖砌整体建筑、东侧相接的土坯建筑和北侧中心的灶址及左右两端的水井等相关遗迹构成。浴场为半地穴式结构,下层以与古罗马《建筑十书》记载的地热系统一致的砖砌支撑柱构建“挑空式地板”,炉灶燃烧的烟火通过烟道形成“地热”,维持上层洗浴空间的温度,上层则为洗浴活动空间,配套有水井、排水井与灶址。浴场与故宫武英殿西北始建于元代的浴德堂布局一致,可见罗马浴场的建筑技术与风格并未止步于天山北麓,而是伴随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持续东传,成为跨越欧亚大陆的建筑技术交融的典型实证。

唐代院落与街道:边疆治理的实物见证。遗址西北部的F6院落遗址,采用“减地法”从生土中挖掘构建,内部发现排列有序的方形隔间与袋状窖穴。出土了较多具有唐代风格的陶器,直观印证了唐代中原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在西域边疆的传播,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紧密联系的实物见证。此外2024年新发现的东西向主干街道L6,西接佛寺山门、东通城址东门,与南侧另一条东西向道路L5共同构成城址交通骨架,为考察城内街道系统与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语境中的唐朝墩:丝路文明的动态呈现

唐朝墩的发展历程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见证了丝路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唐代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朝墩作为北庭都护府下辖的戍堡,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关键位置。北庭都护府是唐王朝在西域设立的重要军政机构,负责管辖西域广大地区,唐朝墩的设立也保障了北庭都护府与内地的联系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宋元时期,虽历经高昌回鹘、西辽、蒙元等政权更迭,丝绸之路整体格局发生调整,但唐朝墩的重要性并未衰减。这一时期,唐朝墩从军事重镇逐步转变为多民族聚居的聚落,城内出土的高昌回鹘时期陶器、蒙元时期瓷器残片及多种语言遗物,均印证了西域地区在政权交替中文明的持续延续与发展。尤其蒙元时期,东西方交通再度迎来繁荣,唐朝墩作为丝路北道的重要节点,将曾在西域盛行的佛教与逐渐传播的景教实现和平共处,这种多元宗教与文化的包容共生,正是丝路文明“和而不同”特征的生动实证。

纵观唐至蒙元的漫长岁月,唐朝墩如同一座浓缩丝路文明的“舞台”,不同时代的军政治理、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均在此留下深刻印记。这些层层叠压的考古遗存,不仅构建了丝路北道文明动态发展的清晰脉络,更为研究东西方文明互鉴、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形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唐朝墩的文化内涵:

丝路文明的核心体现

唐朝墩遗址以其丰富的考古发现,深刻诠释了丝绸之路文明的核心基因:首先是开放包容的文明胸襟,这不仅体现在景教寺院与佛教寺庙在城内和谐共存的独特景观,更表现在壁画中纹饰的交相辉映,以及汉文、回鹘文、叙利亚文等多语种题记的并存,生动展现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接纳。其次是创新融合的技术智慧,罗马式浴场采用“挑空式地板”供热系统,巧妙结合本地建筑材料与工艺。陶器制作也融合东西方技术特色,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转化彰显了丝路先民的智慧。最后是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不同信仰的信徒在同一空间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元素在建筑、艺术、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有机融合,构建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共同体。作为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唐朝墩见证了东西方物质交换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和谐典范,唐朝墩再现了各民族共居共生的生动图景。作为多宗教共存的交融缩影,唐朝墩诠释了不同信仰和平共处的文明内核。

唐朝墩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丝路文明的当代回响

唐朝墩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多元的价值,这些价值是丝路文明基因在当代的回响,为我们理解历史、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学术价值是唐朝墩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它为西域史研究填补了诸多空白。唐朝墩遗址为研究唐代西域军事制度、宋元时期聚落形态演变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对“丝绸之路北道”的具体路线、政权更迭对基层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唐朝墩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突破性意义,为我们重新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化价值是唐朝墩文化遗产的另一重要体现,它对于增强文明认同与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唐朝墩的遗存充分表明,西域地区自唐代起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前沿,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特质的生动体现。

社会价值是唐朝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它为地方发展和公众教育赋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唐朝墩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可以成为地方文化名片,促进文旅融合,带动区域发展。

同时,唐朝墩见证的跨文明交流对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具有现实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唐朝墩所体现的文明包容与互鉴精神,为我们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唐朝墩遗址如同一位穿越千年的使者,向我们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文明的交融。它不仅是过去的遗址,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其物质遗存承载着多元文明交融的记忆,其精神内涵为当代处理文明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残垣断壁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闪耀着丝路文明的光芒。唐朝墩遗址中的丝路文明基因,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着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文明交流的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7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