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与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备受瞩目。大运河(海宁段)绵延17.9公里,保护范围覆盖2142425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更是高达5895085平方米。因其长度与范围的广泛性,大运河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为克服人工巡检的局限性,海宁市文物保护所主动寻求合作,发挥低空经济先发优势,搭建合作平台,探索有效路径,并创新保护方法,通过引入无人机巡航技术,成功开辟了一条科技赋能运河保护的新路径。
主要做法:一、航线规划:以大运河(海宁段)的最外围保护线为依据,在海宁全域正射影像图上进行精确标注。通过部署多个无人机机巢,并确定最佳拍摄照片数量及航点,规划出了高效的飞行路线,实现了三小时内无人工干预的全域覆盖巡航。二、正射影像采集与合成:利用正射影像比对模式,以缓冲区线作为采集边界,合成出高精度的线性正射影像图,细节精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三、卷帘尺对比技术:技术研发团队依托三维电子沙盘平台,开发了文物保护卷帘尺比对工具,通过分屏同比、同步缩放拖拽功能,将差异结果直观展现于画面中,支持多期图像同时比对,显著降低了比对遗漏的风险。
通过无人机巡航与人工对比复核的有机结合,该项目成功实现了运河影像的保存、事件的及时预警、处置及闭环管理,极大地加快了事件处理的速度,使得监测工作更加高效。运河天眼监测项目自2024年1月启动,截至12月底,共实施航拍监测16期,收集大运河高清影像图近7200份;共发现隐患问题109处,这些问题和隐患的及时发现为文保所争取了有效时间,精准高效解决大运河线路长、覆盖面广的保护难点,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