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古典考古指的是对古希腊与罗马物质遗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是欧洲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原因在于,欧洲人对古典文化十分尊崇,认为拥有古典时期的知识是高尚品位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欧洲人的重要标志。所以,来自古典时期的物品很受重视。人们不仅致力于从古物身上提取能够解读过去的信息,还热衷收藏古典时期的艺术品以彰显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同时将此作为教育内容之一。中国考古学虽暂且没有专门的“古典考古”研究,但中国历史时期古物在这一点上具有巨大研究潜力。并且,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对古物文化意义的挖掘。基于该背景,深入了解古典考古的渊源、目的以及思考如何开展中国的古典考古具有特殊意义。
渊源:古典考古与古典古物学
最初,人类对物质遗存的理解充满神话与宗教色彩。来自过去的物品被认为拥有某种魔力,能给人们带来各种好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徳开始用世俗性的眼光看待物质遗存,将之视为了解历史的材料。进入中世纪以后,人们虽然对古物的兴趣不减,注意搜集铭刻、钱币等物品,但通常是把它们当作与宗教相关的圣物,或者支撑自己某一主张的证据。直到文艺复兴,欧洲人对古物的态度才逐渐改变。这场运动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也重塑了人们对古物的看法,古典古物学随之而来。
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时代与古典时代存在什么区别。但随着对过去的了解逐渐深入,这一认知最终被摧毁。改变首先发生在意大利,这里发达的商贸经济孕育了一批新兴城市,为了赋予这些新生的事物正当性,使之合理化,人们将目光投向留存下来的文献书籍。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过去存在着一个十分光辉的时代,这一发现使希腊文献获得了大量关注。15世纪后,对古典文献的兴趣转向古典时期物品。在这之前,来自安科纳的意大利商人西利亚库斯就在游历中对古物多有注意并进行了记录,但古物学的真正兴起要到15世纪晚期之后。丹尼尔认为,来自古典世界的古物被大量发现是古物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视野变化,意大利此时掀起了一股古物收藏之风。王室、贵族等身份显赫的人士是收藏队伍里的重要成员,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古典世界艺术品的收藏,一方面又赞助他人从地下获取这些古物。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古物不仅是文献之外理解古典世界的材料,更是修养与地位的体现。有条件的人热衷于收集古典雕像来装饰居所或欣赏,从而展示自己高尚的品位。而实地参观古典时代留下来的物质遗存,也成为教育的环节之一,对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意义。从16世纪到18世纪,人们对古典艺术品的收藏热情不减,风气从意大利蔓延到了整个欧洲。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对古物的研究也从描述逐渐走向深入,古典考古孕育而生。
一直到18世纪,人们对古物的研究都侧重艺术角度。分析古典艺术品的美学风格或者将它们相互比较是主要研究内容。这样的研究十分依赖文献记载,没有铭刻或文献未提及的古物往往令人感到苦恼。但研究者一直在尝试克服这一难题,如弗朗西斯科·比安东尼意识到图像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由此开启了古典肖像学研究。蒙福孔在其《古物说明与图版描绘》中强调了器物互相比较以及史物互证的重要性。但正如特里格所说,当时的学者都只能借助历史文献为这些艺术品断代,直到温克尔曼才解决了古典艺术品的年代问题。古物学家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一书中根据古典雕塑的形制特点与相关历史记载,将古典时代的艺术风格分为四个时期,这使以后的古物研究有了可以参照的年代框架。但需注意的是,此时研究者在获取古物上依然是缺乏科学性的。一直到19世纪,古典考古学家在发掘时引入地层学知识与绘图技术,科学的古典考古才真正到来。
目的:古典考古与古典文化
尽管近代欧洲与古典时代存在文化上的断裂,但14世纪之后人们一直试图为两者建立联系,从而复兴古典文化,以回应现实生活的文化需求。可以说,古希腊与罗马虽然已经覆灭,但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依然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渊源,不断受到后来者的推崇,对现世有重要指引。比如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就认为古典文化在现代世界依然十分光辉,以古典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为基础给18世纪的高校设计了一套课程,用来培养未来的官僚。而古典考古学家的研究目的也不仅仅是通过物质遗存认识古典时代,他们还希望借助这些物品为当下的生活提供某种参照。这一特征在古典考古还没有那么成熟的时候就已经显现,英国威廉·汉密尔顿爵士的实践就是十分生动的例子。汉密尔顿爵士是18世纪希腊陶罐的重要关注者之一,他在那不勒斯居住的时候收集了大量希腊陶罐,并出版了图录。汉密尔顿更多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待这些带有彩绘的陶罐,同时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成为当时艺术家的创作范例。事情的发展如他所愿,英国陶器工厂后来就以此为参照生产了古典风格的陶器。而欧洲此后也出现了希腊陶罐的收藏热潮。
总体来说,由于古典文化对欧洲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人们对古典物品的研究倾向,古典考古更多是与古典学、艺术研究联系在一起。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来自古典世界的建筑、雕塑或其他物品,一方面承载了过去的信息,是认识古代的重要媒介,这种价值通常需结合文献来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它们体现了古代人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深刻影响着欧洲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概言之,欧洲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文化观是通过学习与吸收古典文化形成的。古典时代残留下来的物品就是重要媒介,而古典考古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法:中国的古典考古与金石学
欧洲的古典考古实践说明,物质遗存不仅有助于了解过去,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也具有特殊意义。如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缘此,发展中国的古典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考古可以作为阐释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献记载最早的王朝可以追溯至夏,历史最早的纪年可以追溯至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体系,它指导着后来的社会运行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影响深远。可以说,这套文化体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着古代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追求。古代人通常将其称之为“道”,明“道”与弘“道”是古代士人的毕生理想,《论语》中就有记载:“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了“道”的重要地位。先秦以来的经书典籍是它的主要载体,零星发现的古物也是它的载体,古代人一般通过研究这两种材料来理解并传扬这套文化体系。这一特征就使研究者可以通过考古学来认识中国古典文化,从古典考古的角度揭示古代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以此为现实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养分。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对物质遗存承载的文化意义给予更多关注,也需要调整解读文化的方式。因为古典考古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物质遗存的发展与演变历史,还有阐释物质遗存被赋予的文化意义。这是文明社会古物所具备的最重要的价值,人们应该对这一点给予更多重视。古物承载的文化内容与它的制作背景、制作者密切关联,这要求研究者应结合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来解读古物,从而科学认识古物背后的文化意义。正如古希腊存留下来的雕塑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反映着不同阶段的审美倾向。中国的古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承载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那么,中国的古典考古又要如何有效挖掘古物的文化意义?这或许可以从金石学中获得借鉴。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专门研究古器物的学问,现代化的浪潮已使它被束之高阁。但如今看来,金石学在解读物质文化意义方面进行的探索是十分可贵的。总体而言,金石学家将古物视为了解古代的重要材料,他们侧重通过古物去了解前代的社会规则,礼仪秩序以及道德理想、精神追求等内容,并试图在当下的社会恢复,以此解决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北宋学者张敞研究古器物抱有“明其制度,正其文字,次其世谥”的心理,吕大临有感于社会秩序混乱,三代礼制不兴,寄希望于通过研究三代铜器恢复先王之法、圣人之言。除了借助古器物传承、弘扬道统之外,金石学家也注重依托古物陶冶精神、传承审美。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古物美学价值的重视。如北宋王黼在《宣和博古图》中注意描写青铜器带来的视觉感受,清代金石学家在墨拓石碑文字时追求还原碑文字体,从而探索出了蝉翼拓、乌金拓等精湛的墨拓技术,再现前人书法造诣的同时也引领时下审美。金石学致力于以古器物认识并传承古代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的古典考古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小结
中国古典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能称之为“中国人”(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关键,但民国时期所遭遇的现代化浪潮使其并未得到很好的继承与研究。如今,建设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体系需要对此给予更多重视。从考古学的语境出发,发展古典考古能够从物质角度促进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发挥古物的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