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旺村制骨作坊遗址位于西周都城遗址——丰京遗址南部新旺村西南。1982年、1990年曾经两次发掘过该遗址。2025年,为进一步明确该遗址范围、面积、时代与生产模式等问题,同时为丰镐遗址保护规划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多学科协同研究西周时期制骨手工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开始对新旺村西南制骨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布10米×10米和4米×9米探方各1个、9米×15米2个,分布编号为2025SXWT3829、T3725、T3727和T3723。布方总面积406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378.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2座,其中西周时期灰坑19座、汉代、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灰坑各1座;墓葬8座,其中西周墓葬3座;水井3座,其中西周时期水井2座、明清时期水井1座。另发现晚期坑9座。出土大量西周时期骨料、鹿角料和陶片等,共出土各类遗物395件,其中陶器有纺轮、鬲、豆、盆、罐和甗等;骨角器有骨笄、骨匕、骨针、骨签、角镞、角刀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磨石等;蚌鱼、蚌饰和贝等蚌贝器。同时也出土了北齐、北宋和清代铜钱、明清时期金饰等。
通过发掘,初步确定制骨作坊的年代大约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结合钻探和以往发掘资料,遗址最大范围东西约400米、南北约400米,最大面积不超过16万平方米。其产品主要为骨笄,同时生产骨匕、骨针、骨签、角镞、鹿角刀等生活用具或武器。从多数与制骨相关的西周遗迹单位中均出土有生产骨笄的裁切、挫磨和抛光等环节留存下来的骨料、废料、边角料、半成品和残次品的情况看,遗址应由若干个独立的生产单元组成,每个生产单元能够完成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生产内容。制作骨器的原料多未经过处理,并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废料。另外,还发现2座西周晚期即被盗掘的西周墓葬,其中M1可能为报复性盗墓行为,盗墓者将墓主尸骨焚烧,以致部分头骨、肋骨和股骨被烧成黑色炭化状,这为研究盗墓史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综上,新旺村制骨作坊遗址2025年度的发掘所获得的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西周时期制骨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组织管理以及丰京制骨作坊遗址区内的功能区划和丰镐遗址的聚落布局,乃至西周都城研究、手工业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执笔:付仲杨 徐良高)